東京真的曾經在海裡!天氣之子其實考究超嚴謹,這些暗藏玄機的設定你發現了嗎?

2019-09-24 15:04

? 人氣

積雨雲的出現常會造成短時強降雨,並伴有大風、雷暴等天氣狀況。(圖/unsplash)

積雨雲的出現常會造成短時強降雨,並伴有大風、雷暴等天氣狀況。(圖/unsplash)

2016年時以《你的名字》創下全球票房紀錄的日本動畫導演新海誠,睽違三年帶來《天氣之子》,被視為宮崎駿第二的他,新作維持一貫細膩寫實的畫風,也再度與RADWIMPS合作,帶來年度最催淚的動畫日文歌曲〈愛にできることはまだあるかい〉。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不過,相較於上回穿越時空的交換靈魂愛情故事,《天氣之子》的故事看似天馬行空,卻奠基於在水文、科學與氣象學上,也涉及氣候變遷、極端氣候、海平面上升等環境議題,讓我們從極端氣候的角度來看這部電影,會發現天氣之子可不是只有晴女、雨男的戀愛故事這麼簡單。

電影發生在東京奧運結束後的2021年夏天,來自神津島的少年森嶋帆高離家出走,首次踏上東京這個大城市,東京的雨總是下個不停,他誤打誤撞進到了一間事務所做著蒐集都市傳說的工作,更意外遇上了能夠透過祈禱讓天氣放晴的百分之百晴女天野陽菜,兩人在網路上開始「替人祈晴」的工作,原先以為帶給人們好天氣是做善事,卻沒想到將引起氣候的巨變——

《天氣之子》維持新海誠導演一貫的精美畫風,上映後備受好評。(圖/IMDb)
《天氣之子》維持新海誠導演一貫的精美畫風,上映後備受好評。(圖/IMDb)

東京原本沉在水裡?積雨雲等同一座湖泊的水量!?

《天氣之子》中有許多氣象學的設定,雖然為了故事所需會有部分調整、誇大,然而仍需具有說服力以便讓主角及觀眾理解劇情,這些設定特別會從第三者來說出口,增加的些論述的客觀性,究竟多少為真?多少是假?

「現代人動不動就說氣候異常而驚慌失措,觀測史上第一次?什麼時候開始的觀測,我看也不超過一百年。」

現代意義的氣象觀測大約出現在19世紀中期,1849年史密森尼學會在美國創立第一個觀測氣象組織,不過當時國際間對於風速、氣壓等單位尚未建立一套標準制度,1853年第一次國際氣象大會在美國海軍軍官Matthew Fontaine Maury的倡議下於布魯塞爾舉行,後世稱他為海洋氣象學之父。當時的氣象觀察與預測主要作為軍事用途。

台灣現存最早的氣象觀測紀錄就在1874年,牡丹社事件攻台的日軍駐紮於恆春半島,留下了當時的氣溫觀測資料。因此我們現在常聽到氣象觀測「破紀錄」、「有史以來」、「創新高」等等聳動的標題,確實是近百餘年間的事情。

不過,雖然古代沒有現在精準的測量儀器,然而人類其實一直都有在觀察天氣甚至是預測氣象,也因此中國才有「孔明借東風」。而在日本的詩經《萬葉集》中也有許多描寫天氣的詩句。例如,「隱約雷鳴,陰霾天空,但盼風雨來,能留你在此;隱約雷鳴,陰霾天空,即使天無雨,我亦留此地。」出自《萬葉集.柿本人麻呂》,從這首詩就看出,千年前的人就知道了雷鳴和風雨的關聯性,而這首詩也被新海誠放入了2013年的動畫作品《言葉之亭》中。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