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國「氣候行動峰會」上個月23日在紐約登場,國家領袖、跨國企業及公民團體齊聚發聲,使全球氣候變遷議題再度置於鎂光燈下。與此同時,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用科學數據證實了海洋生態出現重大變化,在25日發布《氣候變遷下的海洋與冰凍圈特別報告》(SROCC),警告全球暖化持續重創海洋、極圈環境。長期關注環境議題的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隨即於IPCC發布SROCC報告後,隔日即現場直播解讀報告內容,協助國內社會即時掌握第一手的氣候變遷研究資訊。
IPCC最新報告:海水缺氧、洪水頻繁、颱風劇烈、海平面上升,生態將分崩離析
人類透過發電、工業與車輛排放的二氧化碳,約有25%是由海洋吸收;溫室氣體為地球囊括的熱量,超過90%進入海洋,讓支撐萬物體系的海洋生態面臨極大的危機。台灣四面環海,素有「海洋立國」之稱,全球環境的變遷也將衝擊國內海洋與水資源。
根據報告,海洋與冰雪圈覆蓋地表80%,由於大氣溫室氣體及溫度急遽上升,各類負面效應諸如:熱浪頻率度、海平面上升、海洋酸化及缺氧化,已愈趨嚴重,直接造成珊瑚礁白化、藻類大量繁殖、魚類被迫遷徙棲息地。而台灣民眾仰賴維生的漁業和海產糧食,據IPCC報告,到2100年時,全球永續漁獲量將減少1/4,我們的漁業型態將可能被迫改變。
極端氣候事件讓台灣的「水資源」越來越留不住!
除了海洋生態,氣候變遷也加速了格陵蘭及南極冰層的體積流失。科學數據顯示,近數十年來,出現強烈熱帶氣旋的比例增加,預估未來海洋熱浪、聖嬰與反聖嬰現象也會變得更頻繁。這意味著過去少見、可能百年才出現一次的極端氣候事件,將頻仍氾濫於全球各處,各國濱海城市與小島國家皆須提防越來越的嚴重洪水。
回過頭來檢視台灣水情,全台每年降雨量是全球平均值的2.6倍,不過受到極端氣候事件的影響,儘管未來台灣降雨趨勢有可能在總雨量上增加,但在豐水期與枯水期之間的水供給量,會愈趨不平均。此外,再加上先天的地形條件留不住水,將來不是受到豪雨、颱風的侵襲,飽受水患,要不然就是降雨不足而陷入缺水危機。
IPCC最新研究報告: 教育是關鍵
面對海洋生態崩解的窘境,我們可以如何因應?這次SROCC報告特別強調「教育」的重要性。事實上,適當的環境教育能夠建立大眾、政府應對極端氣候事件的能力,從而有機會降低災害風險並強化韌性。但是,如何透過環境教育,讓大眾對冷門的環境議題產生興趣,是一項挑戰。
多年前,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與公視合作台灣第一部HD紀錄片《福爾摩沙的指環》,也和齊柏林導演合作台灣第一部空拍紀錄片《看見台灣》,用影像進行環境教育,喚起大眾守護地球的意識,皆獲得社會熱烈的響應。今年,基金會出資籌製的全球第一部8K環境紀錄片《水起.台灣》,應用最新的8K投影科技抓住觀眾的眼睛,以震撼、細緻的視覺呈現台灣水景環境的多種面貌,希望喚醒大眾正視氣候變遷及人類活動對水資源、水環境生態的衝擊及影響。
8K紀錄片大型戶外放映 雙十連假日月潭登場
透過《水起.台灣》紀錄片,民眾將透過8K影像親眼見證台灣的水生態環境正因全球氣候變遷跟著惡化,片中收錄了棲蘭山逐漸消失的地衣苔蘚、七家灣溪櫻花鉤吻鮭的生態復育、日月潭邵族逐水而居的文化以及墾丁珊瑚白化等現象,不僅點出極端降雨、暖冬乾旱、珊瑚白化的現實,同時引導大眾省思人與水之間的關係。
今年3月下旬開始,這部紀錄片陸續在日本NHK與台灣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台北自來水園區、高雄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基隆國立海洋科技博物館等地巡迴演出,受到海內外諸多政府決策者及各界菁英的盛讚。接下來將在10月10日及11日,於紀錄片中的國際知名景點「日月潭伊達邵碼頭」公益放映,晚間5點開始開放入場,希望透過這次教育機會,呼籲大家都能正視全球暖化與水資源,並了解「知水」、「護水」及「惜水」等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