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這裡,是否與我們目前生活的世界非常相似?
透過分數評斷一個人的價值,對台灣孩子來說再孰悉不過了。總有父母、長輩、老師透過「分數」來瞭解我們是怎麼樣的一個人。好孩子、壞孩子、甚至需要「特殊管教」的孩子。
「黑鏡」一直都以科技嘲諷人性著稱。
即便不喜歡這樣的分數制度,多數人心中對另一個人也有自己的評價分數。這個社會講求「政治正確」。你要說對話,才會有好的評價。你要做對事情,不能與壞人站在同一邊,就算你的論點強而有力,輿論的撻伐仍會將你貶為一文不值。
做什麼或不做什麼都會被給予一個分數,世界漸漸得變得利益至上,倘若在意這外在評價的分數,人生再也不是你的,是級數、是種性制度的,是無法自己、無法說出真心話的。
畢竟如果你做了一件不一樣的事情,你發表了一篇可議的言論,你不只會被批評,你會被給0分,你的評價降低後你將成為次等公民,你將被高分者視為塵屑。
影集中,從4點多分掉落到1點多分的女主角逐漸精神潰堤,因為他生活的環境,每個人都是看「分數」來定義「你」這個人,也就是看你今天在個人網頁放上什麼取悅人心的照片、你在高分者面前是否陪笑、你在生活中有沒有展露出「完美的」品格,或其實只是你跟的朋友是否「正確」。
但一個虛偽的世界,一個單靠外在表象生存的世界,注定要毀於你不慎露出真實自我的那一刻。
如果你想進入一個不屬於你的圈子,那麼你只能變得跟他們一樣,且是打從心裡的一樣。不能只是戴上面具,那太容易被看穿,對自己也太辛苦了。
事實上,即便現代科技尚未能在眼睛中裝載一個裝置,讓你看到每個人的分數,每個人在心中難免對另外一個默默打一個分數,關於「你」這個人,他願不願意靠近你、願不願意協助你、甚至他願不願意和你說話,都憑藉他心中的這個分數。
但老實說,這也未必是壞事,如果是朝著良善的那一端發展,我意指朝著真實自我的發展。你是打從心底的不一樣,就像影集中那位卡車司機大嬸,他原本是一位4.6分的人,一夕之間成為了1.423分的人。他說:
「我給每位醫生5分評價,還有每位護士和每位四級評價顧問,…但(老公體內的)這些癌症才不在乎,它繼續生長。兩個月後,我們聽說有一種實驗療法,費用非常高,而且只限特定人士,我盡所能幫他弄到一個位置。湯姆是4.3分,他們把病房給了一個4.4分的…所以當他去世時,我心想『去他的』,我開始想說什麼就說什麼,毫不掩飾。人們通常不喜歡這樣,沒想到在你開始這麼做的時候,降級的速度如此之快,結果發現,我的朋友大都不在乎真誠,對待我的方式,好像我在他們的早餐桌上大號一樣,但是天啊,那感覺真棒,擺脫那些混蛋,就像是拖掉太緊的鞋子一樣,或許你該試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