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他的憂鬱,我還能做些什麼?當最親的人憂鬱纏身,這些「看似善意」陪伴方式千萬別再用

2019-11-08 11:53

? 人氣

不穩定的身心狀況、來自社會的二度傷害都會讓憂鬱症患者感到心力交瘁(圖/Unsplash)

不穩定的身心狀況、來自社會的二度傷害都會讓憂鬱症患者感到心力交瘁(圖/Unsplash)

「幾次發病,離開的念頭都特別深。會一直睡覺,連生理自主都沒辦法,拿杯水都沒辦法,很焦慮。我常想就把各種藥混著吃下去,有一次差點被送去洗胃,太多藥物撞在一起引發過敏,整個人都腫起來了。」

M站在人行道旁,左手抓著被風吹亂的髮絲,擦著深色口紅的嘴張闔,說的好像是其他人的事。她身穿寬版格紋襯衫、貼身小可愛,打扮入時,說到興起也掩嘴大笑,要不是親耳聽見她說了這些話,誰也不知道她平時固定跑精神科拿藥。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M說,她好幾次想就此離開、一了百了,曾經一次把手邊的藥物和水吞下肚,也曾一時衝動、從行駛中的小客車一躍而下。幾次的嘗試離開,讓她不斷進出醫院,那次跳車事件更讓她跌得整隻腳都是血。「但其實我幾個朋友也都有類似經歷,」她平靜地說。類似的故事,每天都在你我看不見的街頭巷尾、公寓華廈裡上演。憂鬱症發病時的身心狀況、來自身邊親友和社會的二度傷害,往往讓患者再無可忍,常一時不察就差點要讓「生命最後一天」成為現實。

 

憂鬱症污名化:你是不是有神經病阿?

「第一次去精神科看病,是我自己去的,他們後來也沒陪我去過,我記得自己一直發抖,真的太害怕了,好像要被貼什麼標籤一樣。」

其實一直以來,M最無所適從的,不是發病時的低潮,不是平時在校與同學互動,而是爸媽一直以來對「這件事」的態度。「最難過的是,他們沒有因為這件事去重視我的心理疾病,反而是在我受傷療養期間,一直去預約醫美診所。他們怕留疤,卻完全不覺得『我女兒可能有問題。』」

衛服部2018年統計,台灣憂鬱症確診人數突破兩百萬。你我身邊都有許多「隱性」憂鬱症患者,只是大家都為了某些原因閉口不談,才讓這項疾患看似距離遙遠、遠到彷彿事不關己。「憂鬱症在台灣有點像個禁忌話題。患者不會主動告訴身邊的人自己有憂鬱症,尤其在工作場合,根本不會有人敢以憂鬱症發病為由請假。」小鬱亂入創作者林妤恒說道。「老一輩可能還會說,你是不是神經病阿?是不是抗壓性很差?一旦讓別人知道患病事實,就會被貼上很多負面標籤。」

「不敢說、不知道怎麼說、不知道去哪求助」因此成為許多自覺需要幫助的人心上說不出口的痛。林妤恒說,小鬱亂入專題完成後,粉專一下子湧入許多深陷憂鬱,卻連傾訴對象都沒有的網友。「他們都在問『你可以幫助我嗎?』因為他們不知道現實生活中有誰可以幫助他們,他們不知道可以去哪裡看醫生,他們不敢跟親朋好友講,所以只能找我們訴說。」

聽來哀傷,但這卻是台灣憂鬱症患者不得不練習面對的課題:憂鬱症污名化。這不單是指要學著和親人溝通,或要面對身邊親友的詢問、關心,汙名化無所不在,舉凡茶水間裡同事無心調侃,報章媒體為追點閱信手寫下的聳動標題。台灣社會給「憂鬱症」貼上的負面標籤,常一不小心就竄入患者視野之中,小鬱亂入。

陪伴傾聽:最親的人往往最不知所措

「他們覺得那東西不存在,覺得就是你命太好,你根本沒什麼壓力,根本沒幹嘛就在那邊哭,就把這件事當成小孩子在鬧脾氣。久了之後我就覺得,那就不要跟它們講了吧。」

其實M能夠理解爸媽的想法,她知道爸媽心疼她生病,也感覺得到近來爸媽態度有所變化,只是有些東西總是梗在中間。有時感覺他們想出聲關心,話到嘴邊卻又縮了回去。「醫生最常跟我說的一句話是:『不是你要來看醫生,是你要帶爸媽一起來。』但我一直沒勇氣這麼做,這對他們來講也是一種衝擊,可能也不知道該怎麼面對吧,」她感嘆。所幸在家人之外,她還有一群朋友支持;她也自己理出一套方法,找不到人聽她說話時,就去Tinder隨機找個網友倒垃圾。反正再怎麼樣,也不是現實生活中會碰上的人。

其實許多憂鬱症患者身旁都沒有能夠好好陪伴、傾聽的對象。但這並不是因為患者的親友特別沒心,林妤恒解釋,這是社會心理健康知識不普及造成的結果。大家都不知道該怎麼面對、處理負面情緒,就算有話想說的那方把話頭拋了出來,傾聽的人也不知道該怎麼「好好傾聽」。

「試想,你已經很想自殺了,還有人跑來跟你說:『別這樣、你要加油』,或唸你:『你怎麼那麼不知足,有人活得比你更慘。』你聽完後會不會覺得直接死一死剛好?」

正因為不懂處理負面情緒,所以一旦看到有人深陷負面情緒之中,我們就會下意識想把他「拉出來」。而這些想將對方「拉出來」的行為,舉凡鼓勵正向思考、責備患病事實,或者反駁患者想法,硬是想把他從憂鬱狀態拖出來的做法,其實都無法帶來幫助,非但無法給予幫助,還可能會讓狀況更形惡化。

華人社會很愛『給建議』。常常連眼前這個人需要什麼都沒弄清楚,就急著給建議、給方法。其實就算他真的需要方法,我們也不知道我們提供的方法適不適合他,」王思涵心理師說。弔詭的是,陪伴者做不到的「陪伴傾聽」,患者往往做得更好,以至於常常話題聊到後面,都變成患者一股腦地接收陪伴者的情緒。

生理、心理、社會:陪伴患者面對病痛

「要讓自己建立社交,讓自己去運動,需要一定程度讓自己放開心胸。人的心胸一旦關閉了,要花上很多力氣才能再打開。」

憂鬱症擴及三個層面:生理、心理、社會。除了藥物治療、心理治療,生活治療也同等重要。林妤恒以自身經歷舉例:粉專初創收到許多網友來訊後,她也一度病倒,被醫師確診憂鬱症。當時她除了身心理治療,也同樣注重「社會」層面。「我會強迫自己去運動,盡量不在冰箱裡放食物,這樣白天就不會一直待在家。出門跟外面的世界互動,曬曬太陽也好。」

憂鬱症這個詞幾乎無人不曉,但真正知道該如何面對它的人卻少之又少。網上有非常多「憂鬱指數測驗量表」教大家判斷自己有沒有憂鬱症,有人可能在施測之後選擇自發就診,更多人可能會因為害怕,選擇忽略不去面對。不論前者後者,在「確知患病事實」之後,患者都還要走上一段漫長的旅途,才能從憂鬱症畢業。

而在這段路上,為了走得更穩,有許多事情不可不知、不能不注意,舉凡不適合患者的食物飲料、加劇情緒起伏的語言,以及那些能變換成各種形式、瀰漫生活各處的惡意。若你身邊也有一兩位被困憂鬱症的親友,不需要特別小心翼翼地對待他們,但可以更有意識地陪伴、傾聽,必要時求助專業,你的溫柔陪伴將是病友莫大的支柱!

※自殺警語

提醒您,自殺解決不了問題,給自己機會:自殺防治諮詢安心專線:0800-788995;生命線協談專線:1995

責任編輯/潘渝霈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