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到「弱勢」,我們首先浮出的印象是什麼?邊緣?無能為力?需要被幫助……?事實上「弱勢」在普遍的印象中如果指的是社會角落裡的「那一群人」,無論他們是身心障礙還是變故造成的境遇問題,都只是資源較為缺乏的一群,而不是「弱者」。
若資源沒有遞補 弱勢可能成為代代間延續魔咒
一旦資源妥善分配甚至給足了機會,讓一個人擁有發揮才能的舞台,以時間軸來說,「弱勢」可以是暫時的,而非永遠的狀態;相反地,一旦資源沒有遞補上,也沒給任何機會,那弱勢更可能成為代代間延續的魔咒,難以翻轉。擊垮一個家庭還不夠,力道甚至下達三代。
這類型的社會新聞層出不窮,每個人聽來都不陌生:一個家庭在生下第三個孩子後丈夫車禍過世,單親母親獨力扶養三個孩子,其中一個孩子智能障礙,回到娘家生活的母親,還需照顧身障的父親,這樣的一家六口,在沒有人工作的情況下,單單仰賴政府及民間團體補助不到三萬元,等於一個人每月不到五千元的生活費。倘若長期仰賴補助,隨著物價上漲,這樣的家庭只會越來越貧困,若想扭轉局勢,除非有人開始工作賺取收入。
再者,提供補助的是誰?不是政府,就是民間社福團體,這兩者都有可能因為大環境不景氣的影響,而無法穩定補助經費,尤其是後者。以供應鏈來看,怎麼樣都無法「養一輩子」,這是整體大環境的瓶頸。
如何能同時擁有自信心和生活的尊嚴?
「給魚吃不如教他學會釣魚」,幾乎是所有輔導弱勢者的就業服務核心,簡單來說,一直提供補助,不如教會他一套如何生存的技能,這其中不只是改善家庭或個人的生活而已,更重要的,一旦有了生存技能,自信心與生活的尊嚴皆能同時提昇。
當然,在提昇生活能力的同時,更重要的是照顧到心理需求。一個好手好腳、四肢健全的人,很難想像失去雙腳,必須仰賴輪椅的人該怎麼工作?而當一個精神障礙者好不容易透過治療改善自身狀況,在求職中仍遭歧視與拒絕,也是其他人難以想像的。
「就服員」這樣的一個媒合職業角色,協助許多在求職中受挫的弱勢族群開展一線生機,他們不只憑藉著愛心,更熟悉職場的現實與殘酷,同理求職者的艱苦困境。不少人終其一生遇到一個良善專業的就服員,扭轉長期無法進入職場的命運,成功媒合就職之外,更值得關注的是,這個社會有個人在為你努力,找到一片讓你能發揮長才的天空。
從包裝設計到新興行銷概念 讓街賣有了不同的生命力
職業的面貌百百種,一份正職的就業機會讓部分弱勢族群因條件限制無法靠近,但誰說維生就得靠朝九晚五打拼?在社會腳步快速的變化下,弱勢者的就業輔助不只求得一份職業,迎合市場口味,新興手法也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