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講腔調好聽的英文就是有國際觀?一位學生出國後發現台灣人世界觀的可笑…

2016-11-20 11:00

? 人氣

擁有國際觀的關鍵:「抱持著好奇心,敞開心胸去關心,深入了解後,尊重差異。」看似老生常談的想法,為甚麼值得一提?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南腔北調的英文=英文不好?

在秋田的校園裡每天都可以聽到日本腔、法國腔、泰國腔、馬來腔、新加坡腔…等各式各樣的英文。初來乍到與腔調比較重的同學閒聊時,下意識的優越感還以為台灣人的英文比其他非母語者好。但是,隨著與國際學生相處的日子逐漸增加,越來越多溝通、了解彼此的機會,才發現許多人的英文程度說是母語使用者都不為過,他們卻仍努力的跟不同國家的人練習,結識來自各地的好朋友。原來,自己沒有敞開心胸,用尊重的態度去仔細聽懂、去習慣其他人的語言,才是缺乏國際觀的表現。漂亮的腔調不等於語言能力,而僅有語言能力也無法稱作有國際觀。擁有開放的心態,才是有國際觀的關鍵點。

世界=歐、美、中、日、韓?

雖然沒有刻意篩選,但是自己看新聞的時候卻比較容易注意歐、美、中、日、韓等國發生的事。台灣雖然位在東亞的中心,但若只接收主流媒體資訊,不只對鄰近國家了解不多,甚至還挾帶著偏見。對世界沒有全面性的了解之下,怎麼與其溝通、連結?

十月中,泰皇過世。當時看到紐約時報在網路上的報導,只是事不關己似的讀完。下一秒,坐在旁邊的泰國好朋友卻突然摀著臉衝出去,我才驚覺這是一件影響巨大且與大家都息息相關的事,無論是對於觀光或是進出口等方面都有影響。君主立憲的國家從前對我來說只是公民課本上的文字,實在很難體會國王逝世對人民來說的感覺。從那刻我開始試圖了解泰國、越南、汶萊、馬來西亞等其實離台灣很近的國家,從那裡來的人過著什麼樣的生活?而台灣跟他們又有什麼樣的關係?從政治、經濟到民俗文化都是我要從頭學習起的。

如果要我介紹我的家鄉,Google竟然是必要的?

與當地居民交流時,需要向秋田當地的小學生介紹我的國家,學校提供了一本相冊,裡面有食衣住行等各種特色圖片。我以為拿著台灣的相片講幾句英文是一片蛋糕,但講解之後,小朋友開始各種大哉問:為甚麼台灣有20元硬幣?台灣比秋田大多少?我只知道台灣跟九州差不多大而已,非常心虛的擺平小朋友之後,突然覺得自己對於成長的地方一知半解,好像非要google才回答的出來。

對於家鄉的認知、省思不足之下,哪裡站得穩腳步去了解異國文化?還沒細數許多在台灣習以為常的事情背後的意義,又怎麼有辦法設身處地去包容、接納其他文化?更認識自己的國家、家鄉,對於充實國際觀有益無害,先增強對自身國家的優劣勢認知,再來才有辦法深入了解對於其在國際上的狀態、位置。  

所以,交換就能擁有國際觀嗎?

國際觀不是出國交換就一定能擁有,況且每個人出走的理由與目的都不同。關鍵點在於心態,不但要擁有對於自己國家的一定程度的深入了解,還得有面對異國文化時開闊的心胸與尊重的態度。

對於筆者來說,出國像是把原本在小小舒適圈的自己推出去。有的時候對世界太冷漠,非要親身經歷才會對這世界開始產生興趣、願意主動去關心。和不同國家學生相處的過程中,努力學著跟世界各地的人做朋友,不一定要討論特別高尚、專業的話題才能夠被稱作有國際觀,閒聊彼此的生活大小事,一窺彼此國家的生活型態,從而更了解背後的文化、歷史等等,更能燃起我的興趣!

參考資料

先別管國際觀了,你有聽過CQ文化智商嗎?

你有國際觀嗎?──交換學生的反思

別把「觀世界」當成「世界觀」

國際化不是會說英語就能夠實現

國際觀殺手

文/ 張育瑄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維京人酒吧(原標題:怎樣才算有國際觀?關鍵點不在出國次數、語言能力……)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