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新快訊
20171031-SMG0035-快訊小紅條兒

中正紀念堂該拆嗎?都市規劃作家,列8點呼籲:不如先改建成立法院吧!

2016-12-07 15:00

? 人氣

從各條件看,中正紀念堂是難得可作為立法院新址的地方。(圖/方寸文創提供)

從各條件看,中正紀念堂是難得可作為立法院新址的地方。(圖/方寸文創提供)

凱達格蘭大道是臺灣抗議與集會遊行的同義詞,但其是否適合此用途卻值得質疑。國會才是臺灣政治運作的主要場域,太陽花學運後,立法院難免再發生抗議集會,國會應遷址並預留抗議空間。中正紀念堂作為新址,正符合各項要件。

不斷遭受外來政權統治的臺灣,社會上對於當權者各種壓迫的反抗也不曾停歇,但由於統治階級無法容許異議,反抗總是轉瞬即被撲滅,直到本地臺灣人逐漸登上統治機構權力頂峰後,這現象才開始改變。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1990年3月發生「野百合學運」,近6000名臺灣各地的大學生,於臺北的中正紀念堂廣場集會靜坐6天,提出政治改革的4大訴求,最後促成當時總統李登輝的配合,終結「萬年國會」的運作,加速臺灣的民主化。

野百合結束25年後,凱達格蘭大道比起中正紀念堂廣場,卻更像是今日臺灣抗議與集會遊行的同義詞。

位於總統府正前方的「凱道」,於1996年配合臺北市政府「空間解嚴」政策而更名,在此之前原本叫作「介壽路」,係為慶祝前中華民國總統蔣「介」石的「壽」辰而得名。這條「介壽路」在戒嚴時期是否容許抗議集會,可想而知;直到1988年,才有「520事件」的雲林農民走上介壽路,凱道的抗議集會史由此展開。

然而,凱道是否真的適合作為集會遊行場所,卻是值得質疑與討論:一、凱道終究是一條市區道路,在這裡舉辦的集會遊行能見度雖高,卻很難不影響交通;二、凱道距離臺大醫院太近,外溢的人潮與噪音常妨礙住院病患的安養;三、若在總統府前抗議,即是欲對總統施加政治壓力,但臺灣政治運作的主要場域並非總統府,而是國會,以及各政黨的中央黨部。因此,凱道絕非集會遊行的首選地點。

a
太陽花學運外溢的人潮與噪音,不只是造成交通衝擊,也苦了立法院附近居民。(圖/方寸文創提供)

國會是政治主戰場 應預留抗議空間

與世界多數民主國家一樣,臺灣的政治是兩黨政治,兩大政黨最直接的權力來源則是「國會席次」。

以臺灣的政治制度而言,若一黨攻占總統大位,卻未能握有國會多數,其執政仍將處處受限。相反地,若一黨與總統大位無緣,但在國會卻占有多數,即使在野也能坐享權力而地位不墜。

2014年3月的「太陽花學運」,是中華民國治臺史上首起針對立法院議場的占領事件。事件持續了23天,議場內最多曾有300名以上的占領者,場外最多(據警方估計)曾有約11萬6千人到場聲援。

太陽花學運所造成的實質影響顯而易見,即讓國會議事停擺,使具爭議性的《海峽兩岸服務貿易協議》無法順利通過。

然而,外溢的人潮與噪音,不只是造成交通衝擊,也苦了立法院附近居民,因立法院離一般民眾住宅僅幾步之遙。

事實上,立法院的現址,係沿用日治時期的「臺北州立臺北第二高等女學校」校地與校舍,該地區「幸町」於日治時期便已規劃成住宅區。所以立法院的現址,本來於規模上與環境上就都不適合作為國會。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