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蓋的菜市場,怎麼會這麼像歐洲博物館?一棟老房看日治時期文明高度

2016-09-28 06:30

? 人氣

日本時代的菜市場,竟能長得像歐洲博物館...(圖/魚夫提供)

日本時代的菜市場,竟能長得像歐洲博物館...(圖/魚夫提供)

西門市場又稱「新起街市場」,1907年由總督府土木課技師野村一郎、近藤十郎等負責設計建造,於1908年12月20日落成。市場之入口為每立面八公尺的八角形兩層樓洋樓建築,因其外觀為八角形,又被稱為八角堂,內部則為八角形梁柱結構,其上乃鋼鐵支架撐起的八角形屋頂。立面有八面「老虎窗」,外牆的女兒牆有突出的三角形的「山頭」裝飾。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另外,外牆則以洗石仿石來當橫帶裝飾;內部空間可包含二樓的八角形大廳,與一樓入口大廳與分居八角落的八間小店鋪;八角樓之後為「直」約六十五公尺、「橫」約四十五公尺,內部「寬」約十五公尺的「十字形」紅磚磚造一樓平房。

正面望去紅磚八角樓美麗的西門市場,在1908年落成後,是當年臺北日本移民的主要市場。後方十字型的空間為一般魚肉蔬果市場,前方八角堂一樓則規劃了八間小鋪,主要販賣休閒文教用品與西藥,八角堂二樓則販售臺灣土產、明信片及「內地」土產等,著名的「新高製菓」也曾開了一家「一六軒喫茶店」分店,在這裡供應茶點、咖啡、茶飲等。

近藤十郎等實則蓋了兩座市場:1908年落成的西門市場,是蓋來給日本人採買用的,而另一座「大稻埕市場」(後更名為「永樂町市場」,即今之迪化街永樂市場)則是給本島(臺灣)人用的。研究兩大市場,剛好可以看出當時階級與生活文化的差異。

大抵日本人出入的市場,以午後約三、四點最為熱鬧。因有公共衛生費的補助,場內乾淨清潔許多,而且以女性較多,一方面日人家庭女性真正掌握家庭收支分配,另一方面,男性居統治者地位,不好身著官服進出市場;臺灣人市場則一大早就沖沖滾,環境較為雜亂,而以男性居多,一般大家閨秀並不輕易出門。

西門市場蓋好後,果然成了日本的模範市場。東京方面後來斥資130萬圓欲建設新市場時,亦派專人來臺觀摩請益。在我的畫作中,故意加入幾位身著和服的日本婦女,神社也根據舊照畫了回來。圍牆外有一公共電話亭,這在當時是真實存在的。

1945年日本敗戰後,國民政府來台,連帶湧入大批外省移民。政權移轉後,西門市場隨日人撤離而結束魚菜買賣,繼而代之的是「新貴」,由上海人將西門紅樓轉化成劇場,粉墨登場重新出發。從滬園京劇一路更迭為紅樓書場、劇場、戲院,成為新移民的娛樂中心。所以不賣菜後的西門市場,反而因此獲得了較為完整的保留。

(圖/魚夫提供)
西門紅樓(圖/魚夫提供)

本圖文經授權轉載自天下文化《臺北城‧城內篇:你不知道的老建築、古早味60選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