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時為了招待裕仁天皇所興建的太子賓館,精緻的庭園造景、建築工藝,隨處可見日本文化的細膩精隨。
在採礦的全盛時期,金瓜石共開鑿了九座總長度高達600多公里的坑道,幾乎可繞行臺灣一周。其中「本山五坑」是保存最完好的一處。坑道外保留了當年號稱「全東南亞最大動力」的壓風機,將坑外的新鮮空氣打入礦坑內,提供坑道內辛苦工作的礦工們生命安全的保障。
西元1905年金瓜石地區發現硫砷銅礦,遂轉型為銅礦產區,據說首次產出的銅礦超過47公噸,成為當時世界知名的銅山。
接續著在水湳洞地區建設選礦場,其中最知名的是濱海公路濂洞灣上方的十三層遺址(其實有十八層喔!),專門處理含金硫砷銅礦。形成以金瓜石採礦、水湳洞選煉的生產系統,金瓜石礦山生產隨之大增,一躍而成為亞洲第一貴金屬礦山!
淘金熱潮一路從基隆河畔潰堤至九份山城,往南襲捲金瓜石地區,最後往濱海延伸至水湳山城,吸引了無數熱血青年,為了扭轉命運甘願天天冒著生命危險,戴上安全帽,手拎磺火燈,走進伸手不見五指的地底深處,忍受高溫,長年暴露在土石崩落、粉塵爆炸的危險中。
這群生命的勇士,揮灑一個世紀的汗水與生命,成就了驚人的金礦產量,更讓臺灣成為當時世界數一數二的金銀島。
雖然隨著時代的變遷,國民政府進行幣制改革,造成通膨導致黃金交易減少。礦山在多年採挖後富礦脈愈難挖掘,開採成本不敷—絢爛的山城鉛華洗盡,逐漸回歸寧靜。
我們仍然可以在靜謐中,感受當年「黃金獵人」、「採礦工人」那股熱血與勇敢,猶如他們挖掘的「礦石」—在高溫高壓冷卻後淬煉成美麗的結晶。
本圖/文經授權轉載自你好臺灣(原標題:【勇者才敢做的黃金夢—水金九礦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