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五個人就有一個人憂鬱 心理健康BMI你做了嗎?

2019-12-24 18:05

? 人氣

「憂鬱症」被列為21世紀三大殺手之一,可說是現代文明病。(圖/Unsplash)

「憂鬱症」被列為21世紀三大殺手之一,可說是現代文明病。(圖/Unsplash)

根據衛福部資料統計,台灣憂鬱症人口從105~107年逐步成長,而104年統計,台灣一年因精神相關疾病就診人數高達250萬人。我們都知道身體健康的必備要素,但是否也清楚心理健康的指標?

心理健康預防面出現漏洞

臺灣諮商心理學會理事長李玉嬋表示,心理健康不該被忽視(圖/李玉嬋 幸福策略心聯盟)
臺灣諮商心理學會理事長李玉嬋表示,心理健康不該被忽視(圖/李玉嬋 幸福策略心聯盟)

根據臺灣諮商心理學會資料可以看出,台灣精神病盛行率20年來增加了2倍,與失業率增加5倍、離婚率增加3倍、自殺率增加2倍有高度相關,而台灣每五個人當中就有一個輕度憂鬱。而近年來發生的一些重大社會案件,如捷運攻擊以及隨機殺人案,均突顯心理健康不能只著重醫療,而更要從防堵以及預防面來進行解決。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什麼是心理健康?國立臺北護理健康大學教授,同時臺灣諮商心理學會理事長李玉嬋表示,這是一個很大的議題,民眾都清楚飲食、運動是身體健康的關鍵,也知道做身體健康檢查,但心理健康呢?

根據她擔任多年諮商心理師經驗觀察,儘管台灣在法令走在很前面(《心理師法》已通過第20年),但在讓民眾理解心理健康以及預防問題上,還是有很大落差。

精神疾病可潛伏多年

台灣在談生理健康議題多偏像是檢測憂鬱的指標,或者是精神疾病的治療。(圖/李玉嬋 幸福策略心聯盟)
台灣在談生理健康議題多偏像是檢測憂鬱的指標,或者是精神疾病的治療。(圖/李玉嬋 幸福策略心聯盟)

以精神疾病患者來說,很多年輕甚至是孩童時期就有徵兆,即所謂的高危險族群,但往往因為認知不足,或者沒有求助管道,不知如何先採取預防性做法,以致於到了成年發病,造成的家庭與社會成本都相當大。世界衛生組織就曾發出警告,憂鬱症的疾病負擔是癌症的15倍,有必要從健康心理學著手維持正向日常心理健康。

李玉嬋解釋,台灣在談生理健康議題多偏像是檢測憂鬱的指標,或者是精神疾病的治療,但等到發生時都已經太晚,因此在疾病發生前,有很大的預防措施可以「心理健檢」、「心理諮商」作為早期預防階段就可以做的介入。

李玉嬋說明,像是有過動孩子的家庭,先是透過檢測好不容易找出孩子的問題,想要治療,卻發現是光是去排醫院諮商就要等半年到一年時間,原因就是健保僅給付臨床心理師來執行診療,導致醫事人力不足,卻未能納入《心理師法》規定同樣可執行「心理諮商與心理治療」、「心理衡鑑」業務的諮商心理師也可來執行該健保項目,只好讓民眾苦候錯失黃金矯正期……要找同樣專業的諮商心理師,卻必須走自費這條路,「一般弱勢家庭經濟是無法負擔這樣額外的診療費用,是否就得讓孩子這樣等待下去呢?」

修訂  《心理師法》迫在眉梢

李玉嬋率先提出「心理健康BMI」,作為台灣社會健康心理素質之幸福心指標(圖/李玉嬋 幸福策略心結盟)
李玉嬋率先提出「心理健康BMI」,作為台灣社會健康心理素質之幸福心指標(圖/李玉嬋 幸福策略心結盟)

台灣  《心理師法》雖然已通過多年,卻因為對「諮商心理師」與「臨床心理師」的權責界定執行業務未能依法同步配套規範完備,導致民眾找不到就醫資源,諮商心理師的人力卻閒置的狀態。如同早年中醫雖和西醫一樣是醫師法規範的醫師,卻遲遲無法將中醫納入健保,如同諮商心理師與臨床心理師都是心理師,應同樣納入執行健保醫事人員,才是以民眾就醫平權為最大考量。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