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缺少化石資源眾所皆知,98%的能源由國外進口,能源不虞匱乏與價格的穩定,直接關係到經濟發展與國家安全。將核能從台灣的能源配比移除,不可避免使台灣招受高電價與高碳排的壓力。事實擺在眼前,日本過去幾年的經驗歷歷在目,不可不深思。
多數國家核能發電廠仍持續運轉
綜觀近年國際能源發展趨勢,是以減碳對抗氣候變遷為主軸,而不是廢核,日本核電已重啟,英國與中國合作興建新的核電廠,瑞士公投否決加速廢核,福島事件之後宣示要廢核的國家僅剩德國,但是德國目前還有8部機組運轉中,核能發電佔比約16%。反觀台灣,核一廠1號機及核二廠2號機被立法院政治干擾無法供電,今年5月31日全台備轉容量率只剩1.64%,限電危機一觸即發。
其實台電實行所謂的「需量競價」措施以抑低用電,已是實質的限電。另外,用過核燃料的乾貯也備受政治干擾,核一、二廠明年可能面臨提前除役。台灣是不是選擇了一個錯誤的方向?
而台灣能源政策反覆,核能發展常被輿論貼上污名標籤,核工專業人才短缺已是現在進行式,在非核家園的大帽下,可見未來將更持續惡化。近日的核食爭議,解決問題的核心也是在於國內輻射檢測技術的專業,上述種種皆需高品質的核工人才,如何加強人才培育亦是目前刻不容緩的課題。
什麼能源政策才是對台灣最有利的道路?
統計至今年五月底為止,核能總共發電1兆1857億度電,這些低碳電力是許多人投入努力才有的實質成果。
呼籲政府務實重視核能對於台灣經濟的貢獻,利用各種方式穩定核工人才培育,世界各國核能的發展亦不會因為台灣非核家園政策而停滯,台灣更不應自絕於外,優秀年輕人希望與機會,鼓勵他們投入核工領域,以利人才培育與國家發展所需。
且聯合國、IAEA與WHO等國際組織的統計數字都表明核災的風險其實遠小於日常生活諸多事物的風險,但是人們還是因為害怕輻射而誇大核能的風險。作者也同時呼籲社會大眾,務實看待島國獨立電網與再生能源發展的限制,客觀比較各種能源使用的優劣,以科學的態度選擇一條對台灣最有利的道路。
作者/潘欽 中華民國核能學會理事長
許榮鈞 清華大學核子工程與科學研究所所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