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終歲末,回顧過去一年,因為溫室效應的威力顯現,台灣提早於5月中起就開始飆高溫,造成用電量較往年同期大增,電力系統供應緊張,並於5月31日尖峰用電時段發生備轉容量低到1.64%的窘境,停(限)電的危機僅在一線間,之後高溫氣候亦一直延續到11月,較往年長,造成備轉容量率多維持個位數,甚至於10月19日仍有備轉容量率低到2.57%情況發生,創十月份歷史新低。
這些供電危機主要是靠台電大力推動量競價、緊急增購汽電共生容量及部分火力機組提升功率等措施,才能在驚險中渡過。不禁想問,目前的供電情況,好像在走鋼索,隨時要保持那一線平衡,以免掉下來(限電),這是公開宣示要打造一個更好的國家的小英政府應該有的作為嗎?可否將鋼索升級成橋,讓人民能在橋上踱步,欣賞著兩邊美麗的風花雪月。
電力供應決策上的本末倒置
本來針對今年及明年夏天的供電緊缺問題最快速有效的解決方案,就是讓受到立法院政治干擾的核一廠1號機及核二廠2號機恢復運轉,以民進黨目前佔立法院多數席位的態勢,要通過該案報告,應該不是太困難的事。經濟部卻本末倒置,指示台電採購緊急供電機組應急。
核一廠1號機及核二廠2號機的啓動運轉申請,均已通過原能會審查,表示技術上並無安全疑慮,而且該二廠目前仍在運轉執照效期內,其運轉仍符合2025「非核家園」能源政策,如果小英政府認為核能發電機組運轉有安全疑慮,那其他運轉中的核能發電機組是否亦應一併停止運轉;若無安全疑慮,不是應該回歸專業,讓這2部機恢復運轉,解決目前供電危機。號稱有溝通力的小英政府,是不是應該好好地解釋,為何會有這本末倒置的決策?
電源開發上的本末倒置
一般而言,台電的電源開發,從電力供需的評估、發電方式及廠址的選定、採購、設計、興建到正式運轉,最少要8年到10年的作業期間,才能完成一座切合我們供電需求的發電廠,即使民間發電業者,全程作業時間最少也要6年的時間。反觀經濟部指示台電採購緊急供電機組一案,從指示到明年夏天預訂完成約1年多的期程來看,時間倉促,因此只能到現貨市場去找,這種作法會有一些疑問,從現貨市場找發電機組,是否有足夠的選擇?可否買到最好的技術?會是符合我們供電需求的最佳方案?未來還要依循這個特別模式來開發電源嗎?是否是犠牲大眾的利益來成就某利益團體?選擇這樣的作法,小英政府是否有合理的答案?
環境保護上的本末倒置
台電目前開發中的天然氣電機組均採用最新式複循環發電技術,但是此次於現貨市場採購的緊急發電機組,選擇不多,只能買到單循環發電機組,其PM2.5排放不僅較複循環發電機組高,相對於核能電廠低碳及無PM2.5排放,選擇緊急發電機組將增加更多的PM2.5及碳排放,從環境保護的角度來看,也是本末倒置的作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