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之爭:電動汽車比亞迪的尷尬「美國夢」

2020-01-08 17:07

? 人氣

中美之間的角力日益激化,引發兩國在眾多領域面臨「脫鉤」的憂慮。最近被捲入這場大國較量的,是中國電動車製造商比亞迪位於美國加州的工廠。(圖/BBC中文網提供)

中美之間的角力日益激化,引發兩國在眾多領域面臨「脫鉤」的憂慮。最近被捲入這場大國較量的,是中國電動車製造商比亞迪位於美國加州的工廠。(圖/BBC中文網提供)

中美之間的角力日益激化,引發兩國在眾多領域面臨「 脫鉤 」的憂慮。最近被捲入這場大國較量的,是中國電動車製造商比亞迪位於美國加州的工廠。

「這些是薪水優厚、有工會保障、藍領、製造業的美國就業崗位,已經沒有很多人在創造這樣的工作了。」公司職員傑姆(Jim Skeen)慷慨激昂,一連用了好幾個形容詞。他所在的這座加州工廠裏,幾百名美國工人正忙碌著,廠房上空掛著好幾面巨型美國國旗。

乍看之下,川普「讓製造業重返美國」的願景似乎成真了。不過,令人意外的是,這其實是一家中國企業。並且,它最近成為了中美關係日趨緊張的晴雨表。

總部位於中國深圳的比亞迪,是世界上最大的電動車生產商之一。2013年,公司在離洛杉磯約一小時車程的蘭卡斯特設廠,目前已向全美各地供應數百輛電動大巴。工廠僱用約800名美國工人,70%的生產材料來自美國本土,符合特朗普政府「美國優先」的號召。

(圖/BBC中文網提供)
公司職員傑姆說,比亞迪的到來幫助振興了蘭卡斯特的經濟。(圖/BBC中文網提供)

曾是地方報社記者的傑姆記得,2008年金融危機期間他報道了一家又一家工廠倒閉的故事。當這家中國企業落地蘭卡斯特、向他開出高薪時,他毫不猶豫加入了在他看來會改變這座工業式微城市的比亞迪。

金融危機時,蘭卡斯特失業率一度高達17%,如今回落到3.7%,犯罪率也大幅下降。「比亞迪對蘭卡斯特和這裏的居民來說,都是件好事,」蘭卡斯特的副市長克里斯(Marvin Crist)對BBC說。

「間諜巴士」?

比亞迪在蘭卡斯特深受歡迎,然而,遠在美國另一端的華盛頓卻有不同觀點。

寄望打開美國市場的比亞迪巴士,可能很快要踩下剎車——美國國會12月底通過《國防授權法案》,並經總統簽署生效。法案禁止使用政府資金購買中國公司製造的火車、地鐵、巴士等公共交通設施,但緩至兩年後開始執行,以求平穩過渡。

(圖/BBC中文網提供)
(圖/BBC中文網提供)

比亞迪在美國的主要客戶是地方政府,禁令一旦執行,將重創位於蘭卡斯特的工廠。同樣面對未知前景的還有中國中車集團。這家中國央企在芝加哥與馬薩諸塞州建廠,主要生產地鐵列車。

美國下禁令的理由,一部分源自對「間諜列車、巴士」的擔憂。法案的支持者稱,中國品牌的公共交通工具可能被中國政府用作情報收集,用於記錄出行情報、竊聽乘客,甚至可改變交通燈號。

相關禁令雖推遲兩年執行,但有一則條文馬上生效:美國首都華盛頓不得採用中國品牌的地鐵列車。華盛頓地鐵設有五角大樓一站,當局擔心列車將記錄來往乘客。這些隱憂是否合理、交通工具是否比在中國製造的手機、電腦等構成更大的國家安全隱憂,仍未有定論。

傑姆則形容,用大巴收集情報的指控「荒謬」。「我們在這裏造電池、電動大巴和卡車。如果中國想要收集美國的情報,比起利用大巴車,他們有其他更好的辦法。」

(圖/BBC中文網提供)
(圖/BBC中文網提供)

支持封禁比亞迪的美國製造業同盟會長保羅(Scott Paul)表示,比亞迪高層與中國共產黨有諸多聯繫,公司是政府的「臂膀」。

比亞迪是在香港和深圳上市的私營企業,「股神」巴菲特持有近10%的股權。不過,華盛頓日漸認為,在中國不存在真正的私企,任何大型企業都需要跟政府保有密切關係、聽命於黨。

夢想,還是噩夢?

「(比亞迪)是一個絶佳範例,一家真誠的中國公司帶著中國科技來美國投資、創造美國就業,而不是把美國科技帶到海外去。」傑姆說。

然而,「真誠」並非美國企業通常用來形容中國公司的字眼。近年來,美方指控中方通過強制技術轉移、偷竊知識產權、限制市場准入、為中國企業提供政府補貼等方式,導致不公平競爭。

比亞迪的反對者說,這家中國公司在用類似的手法來保有競爭優勢。他們指出,比亞迪在中國接收政府補貼,到美國建廠又享受本地稅收優惠,雨露均沾、好處佔盡,這對其在美國的競爭對手並不公平。

比亞迪的英文名是「打造你的夢想」(Build Your Dream,簡稱BYD),但反對者說,它將為美國企業帶來一場噩夢。

美國製造業同盟會長保羅早前在國會作證時表示,中車和比亞迪的確為美國創造了就業,但長期而言,它們將對美國公共交通製造業帶來「系統性的毀滅傷害」。

(圖/BBC中文網提供)
(圖/BBC中文網提供)

另一種保護主義的說法是,用美國納稅人的錢來資助中國企業並不明智,這會鞏固中方的行業優勢地位,傷害本土廠商。美國鐵路安全聯盟的副會長奧爾森(Erik Olson)說,國企中車集團在美國建廠,掙美國納稅人的錢並「送回共產主義中國」,步步實現「中國製造2025」 的野心。

對於工人丹尼爾(Daniel Alvarez)來說,他的確在這裏實現了扭轉人生的夢想。

第一次見到丹尼爾的人,可能會因他滿臉的刺青而一愣。「你看我的樣子就知道,我曾有很艱難的過去。」丹尼爾笑說。他曾鋃鐺入獄,出獄後求職處處碰壁,但比亞迪給了他一個改變人生的機會。在他眼中,比亞迪是一個模範僱主。跟同在美設廠的中國企業福耀玻璃不同的是,工會獲准在此運作。

(圖/BBC中文網提供)
(圖/BBC中文網提供)

三年內,丹尼爾在生產線每一環都待過,從普通工人逐步晉升到經理。「我很享受從大巴骨架開始搭起,一步步看著它成為成品,送達客戶,」他說:「我們在改變未來,從一部部巴士開始。」

不過,這些大巴絶非毫無瑕疵,根據媒體報道,多輛交付的車輛存在安全隱患,例如門突然自動打開、無法剎車等等。《洛杉磯時報》早前指出,大巴達不到公司宣傳的標凖,接受維修的次數甚至比一些舊車都要多。比亞迪向洛杉磯政府交付的頭五輛大巴,不到五個月就報廢了。

但蘭卡斯特的副市長克里斯說,比亞迪的技術是行業內領先的,工廠還提振了本地就業。「它不僅僅是一家中國公司,這也是一家美國公司。這些大巴由美國人製造、供美國人搭乘。」

工廠裏一些細節體現出比亞迪的「中國根」,接待處掛著中國結,工廠牆上貼著中英雙語的海報,偶爾會見到幾名來自中國的員工在廠區穿梭。不過,BBC獲准採訪的公司員工,全都是美國人。畢竟,這家工廠即將遭到限制的部分原因,在於它身上的中國標籤。

(圖/BBC中文網提供)
(圖/BBC中文網提供)

中資企業在美國遇困

諮詢公司歐亞集團分析地緣科技的特廖洛(Paul Triolo)對BBC表示,中國製造企業選擇在美國建廠是種相對新的現象,挑戰了美國企業在中國製造產品的傳統認知

這些公司原本期望通過本土製造來降低成本、打開美國市場,也切實為地方經濟帶來好處,但在美中關係冰凍三尺之際,它們的地位日漸尷尬。

跟華為類似,比亞迪因其中國出身而在美國飽受爭議。某程度上,它們在為中國企業過去被美國視作不公平的商貿行為付上代價。

「在重大基礎設施行業的中國公司,例如電信與交通,都可能在某個時刻被中國政府利用來做不當行為。」 特廖洛預期,華盛頓會繼續嚴格審視在美活躍的中國企業,社交媒體抖音的海外版本TikTok、中國無人機公司大疆(DJI)可能首當其衝。

這些趨勢在最新通過的《國防授權法案》中已有體現,法案禁止國防部購買大疆的無人機,並對將華為移出制裁性的「實體清單」設置了更高門檻。

特廖洛說,中美達成第一階段貿易協議,雙邊關係暫時停止惡化,但科技上的角力與猜忌,不會因此而中止。在談判中,中國可能逐步移除美國政府不贊同的貿易政策,但目前的跡象似乎指向兩國在逐步有序脫鉤的未來,甚至導向更激烈的碰撞。

北京和華盛頓似乎離蘭卡斯特很遠,但在大國角力下,受傷的往往是經濟基礎相對脆弱的小城鎮。美國應全面防備中國的威脅,還是抓住其帶來的經濟紅利?在這個魚與熊掌不能兼得的問題上,聯邦政府的政策目標與地方的經濟需求常常不相匹配。

代表加州的民主黨眾議員沃特斯(Maxine Waters)對BBC說,在兩國經濟緊密聯繫的情況下,總統將中國設為貿易戰敵人,並沒有理清美國現實可行的利益。「我們希望總統體現更令人信服的領導力,而不是為求在政治上得分。」

丹尼爾希望華盛頓的政策制定者能到工廠來親身看看,想象一下禁令可能給這裏800名員工帶來的沉重打擊。傑姆則寄望,11月的美國大選能夠扭轉工廠的困境。

「我們會用力反抗,力求撤銷禁令。」傑姆說,「到時華盛頓會有一批新玩家,任何事情都可能發生。」

特廖洛卻認為,如果新政府上台,也許會對商界更為體貼,但總體上不會對中國太過客氣。「因為貿易衝突深層次的因素,就是中國科技的崛起。」

責任編輯/林安儒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