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俄羅斯國家戰略思維最不可或缺的認知,就是掌握「俄羅斯傳統影響圈」的概念,歷史上的斯拉夫民族,歷經蒙古、拿破崙與納粹德國的侵略記憶,對於自身國家安全的維持,非常重視俄羅斯國土周圍的「緩衝地帶」,而這個從國土到國土周邊緩衝地帶的「影響圈」邊界設定,是以舊蘇聯時期的涵蓋領域為界,今日又分為「地上影響圈」與「海上影響圈」。普丁主導的俄羅斯國家戰略邏輯,將「俄羅斯傳統影響圈」內之事務視為其核心利益,因此烏克蘭與波羅的海三國的親歐趨向,被俄羅斯視為歐盟與北約向自身傳統影響圈擴張、而必須行使軍事手段的國安危機。
然而,近年來真正大幅度改變現狀、進入俄羅斯傳統影響圈的國家其實是中國。習近平的一帶一路政策中,連結中國與歐洲的一路──「大絲路計畫」(習近平最早在2013年9月訪問哈薩克時宣布),直接挑戰俄羅斯傳統影響圈內從中亞到東歐區域的霸權與核心利益。而中國近年來大舉進入遠東西伯利亞地區,以及派出破冰船探勘北極海的舉動,也讓俄羅斯懷抱中國是否會重新主張「收復清朝割讓的固有領土」的憂慮。
俄中之間始終存在且快速深化的矛盾,並未被歐巴馬政府下自由主義思維的外交團隊所讀懂以及善加利用操作,歐巴馬執著於正面封鎖俄羅斯卻對「重返亞太」話多行動少。這是歐洲國家的戰略思維,但不該是美國的戰略思維。因此,川普外交團隊的國家戰略,若能有效調整對中俄關係的態度,深化中俄矛盾而迫使中國必須分散資源而無法專注於海洋擴張,對亞太國家而言毋寧有值得期待之處。
不該被遺忘的台俄關係
台俄經貿交流過去一直不被看重,另外即使自蔣時代到扁政府時代,曾出現過數次發展軍事合作的初期嘗試,卻也都在顧忌美國壓力與情報不足的情況下無法有效推行。2014年俄國併吞克里米亞以後,俄國因為克里米亞遭遇美國與歐盟的經濟制裁,其實已經直接促成了亞太國家與俄羅斯快速接近的契機;近三年來日俄兩國的迅速接近,即可以從這個脈絡去理解。而台俄關係深化的契機,其實也早已出現在2014年烏俄危機之後,該年起台灣從俄羅斯引進的天然資源出現大幅度成長。又今後美俄關係在川普政權下的關係修復乃至制裁解禁,更可能進一步緩解台俄接近所伴隨的美國牽制阻力。在這樣的情勢下,筆者主張台灣應該把握機會,積極開始獨自與俄羅斯發展軍事與經貿範疇的雙邊合作:
在經貿合作上,台灣可以與俄羅斯已簽署雙邊貿易協定為目標,展開關於俄羅斯能源與金屬輸入的一連串談判,除了俄羅斯因為持續面臨歐洲制裁所造成的生產過剩壓力而具有正面動機之外,與俄國的能源談判以及穩定貿易管道的建立,或許也有助於未來台美在能源貿易的長期雙邊談判中,抵抗美國強勢主導能源輸出價格談判的議價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