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後幾年,我們一家三口經常三點下午茶時,常在屋外的「濡れ縁」擺桌喝茶時,吃點麵包配茶當點心。現在,我做的麵包無論變化及熟成度,自認已到達職業級的了。有時看到兩個小孫女對阿嬤的麵包滿意,常會情不自禁自脫口說:「阿嬤最大的夢想就是,在森林裡,開個小小,小的不能再小,隱在森林裡用柴燒窯烤出來的小麵包店耶!」
現在,來往於那須森林與東京塵俗人間之際,也常烤些麵包送給附近鄰居及小朋友們吃。過年前,我用自己手釀的芥菜乾做了最近幾年流行的「和麵包」(和のパン)送給鄰居的小朋友們吃,因為怕他們年紀小吃到肚子裡還不懂,還跟他們交代說「和麵包」是指「和平的和」的意思唷。
日本人叫麵包為「パン」,台灣人因為日語經驗的影響,老人家吃麵包時說是「喫胖」,稱主食用的方形麵包為「食パン」(「食胖」)。這個台灣人稱為「胖」的麵包,其語源為希臘牧神Pan的名字,他是個半獸半人象徴生命享受的牧神。日本大政時代民主運動時,有個搞文藝運動的文化人組織,就叫做「パンの会」。他們固定集會的下午茶,看似豪奢耽美的美食家,但他們呈現時代的「美術料理」,也極緻地保存了「胖」牧神的「牧人精神」。
*作者為旅日手作生活實踐家──洪金珠,崇尚日本發酵飲食多年,研究日本廚房裡必備的各式釀造調味。最近作品《陳釀時光》,時報出版,書中提倡凡事手作的田舍生活,在每日作息中,藉由飲食來撫慰勞動的身體,再由勞動的身體,栽種飲食之所需,巧妙達到人與自然最和諧的循環,也開啟了身心合一的療癒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