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之,女孩的身體無論是什麼樣,都有人覺得自己有資格去評價。
成長環境中有意無意的外表戲弄,讓女孩們清楚地知道自己正在被觀看。即使事實上並沒有人真正地在「觀看」,但這種被觀看感,在她們開始性別認同的時候,就已經被編織進了自我認知裡。
當不斷被教導要注重外表、被比較和評估外表價值,久而久之,女孩們會將這種來自外部的物化目光內化,用外部的目光審視自己的身體,過分迎合所處社會環境的審美需求,發生自我物化(self-objectification)。
自我物化不是一個全或無的心理狀態,它更像一個女性在男權社會中的心理預設。例如,她們很小的時候就認同了美麗對女性的非凡價值,且從來不去懷疑過這件事的合理性。自我物化的程度也不是固定不變的。擁有不同經歷、不同人格特徵的女性,在面對不同情況時,她們自我物化的水平也會不同。例如有人即使意識到了變瘦有太多的益處,也並不稀罕這些益處;但有人就會把「不瘦就死」當作至理名言一樣奉行。
女孩們一旦過多地自我物化,她們的認知水平、社交能力、心理和生理健康都會受到影響。她們會變笨,會變得更低落和焦慮。她們時刻注意自己的外表,時刻用外部的審美目光審視自己,時刻在肩頭擔著「我得漂亮」的漂亮壓力。
當女孩們聚到一起聊天的時候,你總是能發現她們對自己外貌上的「缺點」一清二楚,對於怎樣「修正」這些「缺點」,她們也是瞭如指掌條條是道。她們知道什麼樣的粉底能遮住痘痕,知道選什麼樣的上衣能讓腿顯得更長。似乎了解和修正這些「不完美」,能為她們帶來一些掌控感。很多追求漂亮的女孩子,最後追求的都是這種「掌控感」。
因為,與其去慢慢接納自己、緩解因怕胖產生的進食焦慮,不如直接吐掉食物;比起「提高自信心」這樣虛偽的口號,還是剌一對雙眼皮來得又快又實在。
西蒙波娃在她的著作《第二性》中這樣闡述女性的成長:「女人並不是生就的,而是逐漸形成的,決定這種所謂具有女性氣質的人的,是整個文明。」
於是現在的情況是,在我們的文明中,公開談論女性的外表、表達對女性外表的欣賞是極其平常的話題。
可當人們「看見」並且「評價」女性時,受影響的只有女孩自己。會被這些「看見」和「評價」影響的,只有在男權凝視下,背負著漂亮壓力的女孩自己。
而這個問題,還不是質問一句或者「為什麼大家不能活成想要的樣子?」能夠囊括的。因為即使女孩們意識到這些問題,壓力還是不可能一下就消失。商場裡還是擺著千篇一律的「好身材」海報,廣告還是不問你需不需要減肥就給你推薦減肥產品,朋友們還是焦慮地討論著皮膚問題、交換美容產品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