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相信動物被宰殺時一定很痛苦,牠們的行為揭露了一切。不過這只是行為上的類比,邏輯上並不保證這樣的推論一定有效。至於軟體動物如水蛭、蝸牛和單細胞生物草履蟲,遇到強酸也會逃避。牠們純粹只是生理反應,還是伴隨痛覺?
其次來看動物的神經生理結構和人類的是否類似。丘腦和體感覺區在人類痛覺扮演重要角色,科學家發現魚類、兩棲類、爬蟲類、鳥類、哺乳類和靈長類都有丘腦和體感覺皮質區。這些動物也都有痛覺受器C—神經纖維和A-delta 神經纖維。有趣的是,無脊椎動物中,水蛭也有感覺受器和C—神經纖維,也有對痛覺刺激的逃避反應。水蛭會覺得痛嗎? 如上面說過的,水蛭也有可能活在一個我們無法瞭解、無法想像的感覺世界中,如果行為雷同、加上類似的神經機制,都不足以使人信服動物具有意識,未免就太人類沙文主義了。
別過度將動物擬人化,牠們的世界誰也無法說明白...
什麼動物有反思性意識? 也就是說,哪些動物能思考當下或過去的經驗? 什麼樣的行為可以做為反思性意識的證據? 要解決問題、學習和計畫未來,必須能思考當下和過去的經驗,靈長類和哺乳類無庸置疑地都具備這樣的能力,鳥類如烏鴉也如這般聰明;有趣的是章魚雖然是軟體動物,卻有解決問題以取得食物和逃脫的能力,其他軟體動物、魚類、爬蟲類和兩棲類動物,尚未觀察到類似行為。然而,動物能思考過去和當下的經驗,可不可能是對這些動物行為的過度解釋? 會不會犯了擬人化的錯誤? 這個問題沒有確定的答案,因為動物的行為再複雜、再具巧思,都有可能只是無意識的規則依循,像電腦跑程式一樣—即使複雜到可以自動駕駛一架波音七七七,我們也不會說飛機上的電腦有反思性意識。
自我意識預設擁有「我」的概念,有些人認為動物得具有自然語言能力,才可能擁有「我」的概念,這倒不必然。概念是一種心智能力,表示能夠區別或分類。當我們說「豬頭皮有『香蕉』概念」,意思是說歌手豬頭皮有能力區別香蕉與非香蕉;同理,具有「我」的概念意謂有能力區別自我與他人,因此沒有語言能力的動物仍然有可能擁有「我」的概念。
演化史上從什麼動物開始有自我意識? 科學家常用的測驗是「鏡子測驗」(mirror test)。一開始先在動物臉部做個標記,例如一個紅點,接著讓動物看鏡子中的自己。如果受試動物沒有反應,則未通過測驗。如果透過觀看鏡中影像而試圖移除紅點,則通過測驗。這個測驗是由心理學家蓋洛普(Gordon Gallup)於一九七○年設計。不過也有人質疑鏡子測驗的可信度。能通過測驗的動物不多,除了人類之外,大猿、海豚、大象和逆戟鯨(orcas)也通過測驗。質疑的人認為是否有可能通過測驗、但不具自我意識? 動物可能只是受到鏡中的影像引導,企圖抹掉紅點,而不知道鏡中的是「我」。完全確定具有自我意識的只有人類。
作者介紹|洪裕宏
國立陽明大學心智哲學研究所教授。哲學專長領域為意識研究、心靈哲學、聯結論、神經網路、認知科學、邏輯與計算理論。致力於推行臺灣哲學學術研究國際化,為臺灣建設許多哲學學術研究軟硬體基礎設施。
本文經授權載自時報出版《誰是我?意識的哲學與科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