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明疫情還沒那麼嚴重,為何民眾要瘋搶口罩?她用品牌對話的3種方式看「口罩之亂」

2020-02-07 16:44

? 人氣

吸引目標消費者的目光,說簡單也不容易,畢竟現在是人手一機的年代,除了手機螢幕內的資訊外,電視、雜誌、戶外廣告牆、車廂廣告等外界資訊很難吸引到消費者目光。所以,無論在廣告呈現、商品包裝、通路擺設……等等,都必須是標新立異、出奇制勝,才能在眾多爆炸的資訊量中脫穎而出,映入目標消費者眼簾。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因為大腦每天幫我們處理上百億條的訊息,為了不讓大腦超頻使我們發瘋,它會刻意忽略一些常態制式的流程或可有可無的訊息,例如:眼前晃過的招牌文字、身邊的環境雜音,才能保持機動性去應付突發狀況和靈敏性去避免危險。所以,「吸睛」的首要之務就是要逃過大腦的基本屏蔽,它才會啟動運作來接收訊息。

所以,要讓目標消費者「真正看到」!必須得先讓他們的大腦運作。一旦目標消費者的大腦被「打開」,就能順利讓「希望目標消費者知道的資訊」被讀取,這也是我個人認為此次口罩被瘋搶的主因:

一、簡單重複的洗腦內容

將行銷訴求、廣告文案設計成簡單易懂且重複的文字、圖案或影片;透過宣傳管道在極短時間內持續不斷的放送給目標消費者。例如:「武漢肺炎發燒確診」、「防疫打1922」……多次重複出現的字句,會讓人降低思辨能力,信以為真。但事實是,武漢肺炎患者不一定要發燒才算,或許尚未有沒有任何症狀時就已具傳染力。台灣社區感染風險小,勤洗手反倒比戴口罩更能阻絕病毒的接觸。且也不是一有感冒症狀就亂打1922防疫專線,而須符合大陸歸來,發燒或急性呼吸道感染等症狀才打,切勿佔用公共緊急資源。

二、創造急迫性需求

刻意藉由提問、情境氛圍或設計突發狀況,引發目標消費者的危機意識,讓他自動對相關的訊息多加注意。例如:「老闆,還有口罩嗎?」「日產400萬片口罩」……當大腦知道你有急迫需求時,就會取消以往對那些訊息的屏蔽。一旦關閉「自動運作」系統,人們就會走到哪裡都會注意到相關訊息,就像我們若有換車需求時,汽車廣告、車貸訊息就會突然變多,是一樣的道理。一看再看三看,就會引發購物的渴望。這也是時下流行的再行銷方式──追蹤式廣告(retargeting ads)的運作方式。

三、誘使消費者主動查找

對消費者而言,無謂的是廣告;有用的是資訊。

所以誘使消費者自己去搜尋、或體悟出來的內容,自然就會被大腦讀取,甚至記憶比前兩項還深刻長久。時下有不少微電影就是藉聲光效果短暫抓住消費者眼球,埋下引人好奇的伏筆,引導他們上網搜尋特定關鍵字,或是創造議題討論的氛圍或環境,讓他們主動關心細節及發展。甚至,會引發消費者主動分享,大大降低宣傳成本。例如:武漢肺炎疫情分佈圖、特約藥局地圖。

喜歡這篇文章嗎?

鍾婷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