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明疫情還沒那麼嚴重,為何民眾要瘋搶口罩?她用品牌對話的3種方式看「口罩之亂」

2020-02-07 16:44

? 人氣

口罩實名制6日起上路,民眾至藥局購買口罩。(盧逸峰攝)

口罩實名制6日起上路,民眾至藥局購買口罩。(盧逸峰攝)

家裡上小四的姪子這些天還在放寒假,天天得戴口罩上安親班。一回到家,就吵著媽媽將口罩丟進紫外線殺菌機裡消毒。以為是大人們無意間的談話讓孩子心生恐懼,細問之下才知,原來他是希望好好保存他的口罩,重複利用,才能把口罩留給其他真正需要的人。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武漢防疫非常時期,大家應共體時艱,將口罩及相關防疫物品留給辛苦為我們控制疫情及民生服務的一線人員吧!我們大家就盡量減少出門,勤洗手,穩定作息,增強免疫力!病毒或許可以短暫破壞我們的健康,但不能再讓它擊潰我們僅有的美好人心:多理解、多體諒、多包容。

自春節開始爆發武漢肺炎疫情後,政府嚴陣以待,掌握疫情擴散情資外,也透過媒體呼籲大眾注意自身保健。春節期間,一切行動派的民眾聽話開始購買口罩自我防護時,造成一時缺貨是必然的,畢竟各界休市,物流配送本來就無法如平時順暢。但在口耳相傳下,讓更多人產生危機感,即使政府開始協調口罩工廠提早在大年初三開工,加班緊急生產供應,大多數民眾已選擇開始加入這場口罩尋寶實境秀的全民運動中。於是,累壞了四大超商、連鎖藥妝店的店員,一聲聲的缺貨抱歉,造成更多無謂的恐慌。

造成如此混亂現象完全不能怪罪任何人,誰都不願意變成如此,只能歸咎於人性。消費人性百百種,但「搶購不到」的匱乏危機、同儕比較與失落感等等負面的消費人性充斥時,形成一股消費需求的動機會無比強烈。造成全民瘋搶,也只是剛好而已。

一件商品從企業主的貨架上被消費者掏錢買回家去,這過程須歷經許多行銷的環節,例如:品牌辨識、品牌定位、目標客群設定、文案包裝、廣告投放、銷售通路....等等,這些都是企業主為了銷售目的,而與目標客戶的溝通過程,我們概括稱為「品牌對話」

品牌對話的溝通良好,或許不見得能立即顯現在訂單上;但業績不好,鐵定是品牌對話出了問題。品牌對話的過程其實牽動著消費者行為模式,無論是從昔日傳統營銷手段:消費者注意商品(Attention),產生興趣(Interest),產生購買願望(Desire),留下深刻記憶(Memory),並做出購買行動(Action)的「AIDMA」模式;到日本電通公司因應互聯網及跨通路應用時代,消費者生活型態產生變化,而提出新的消費者行為分析模型:消費者在注意商品並產生興趣之後,會進行資訊收集與比價(Search),做出購買行動(Action)後,甚至主動分享(Share)使用者體驗的「AISAS」模型。這兩者的第一個步驟,都是吸引目標消費者的目光!

喜歡這篇文章嗎?

鍾婷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