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為什麼會有暴力行為?在指責教育前,家長先想想是不是做了這件事

2017-02-23 12:10

? 人氣

有效的策略之一

我們可以嘗試教導孩子聚焦情緒底下的真正根源,而非要他們徒然定義自己擁有的情緒。當情緒影響你的時候,認清情緒底下的原因(主題)更能有效緩解情緒。雖然憤怒的原因有很多種解釋,但 Stern 指出,「憤怒」底下的主題是相同的。「憤怒的原因多是受到『不正義』、『不公平』;失望的根源是與期望不符 (unmet expectation);挫折的原因是人們在前往目標的路上受到阻礙。」認清情緒底下的原因能幫助一個人被看見、理解他真正所在之處。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RULER 的課程方式可以和各種學科連結。比如說,當老師教到「得意洋洋 (elated)」這個情緒詞彙,他會詢問學生在歷史上有關得意洋洋的史實 (例如某場戰役的勝利方),讓學生清楚到為何當時的人物會感到得意洋洋,藉以理解那種感覺。孩子們也被鼓勵和父母或任何照顧自己的人聊聊他們感到得意洋洋的時刻。耶魯情緒智能中心的研究員發現採用 RULER 教學的學校有較少的霸凌事件和憂鬱案例,反之學生們有更高的領導能力與學習表現。

令人驚訝的是...

科學家和教育家雖然認同教育情緒的重要性,但並不認為教導情緒的多寡、所有種類和定義是必要的。RULER 的課程由百餘種「感受詞彙」組成,包含好奇、狂喜、失落、挫折、忌妒、放鬆和尷尬。其他學者的建議詞彙則多在二到十一個之間。。Scheff 認為可以從六個情緒開始教起:悲傷、恐懼、生氣、驕傲、羞愧和極度疲累。

雖然心理學已經在百餘年前就被視為科學,但多年來仍主要聚焦在定義與治療「不正常」。Scheff 在研究「羞愧」以及其對人類行為的影響多年後,承認「雖然人們認為我們懂,但事實上我們對於情緒的認知還太少。」這也像英國作家 Virginia Woolf 的譬喻「倫敦的街道都清楚載明在地圖上,但我們的熱忱之心卻沒有(“The streets of London have their map; but our passions are uncharted.”)。」

父母可以如何開始?

嘗試跟孩子說:「告訴我一些你覺得最棒的時光。」這也是 Scheff 在大學授課時開啟學生討論的一個起頭。不能等到學校教授情緒,才讓孩子認知、學習。情緒無時無刻都發生,無論人們有沒有意識到。我們應該藉由每一次情緒發生的時刻做最即時的教導,而不是仰賴在教室裡的學習。

閱讀原文請按此

原文 | Grace Rubenstein 翻譯 | 吳以璿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 TEDxTaoyuan,原標題:小學應該教導孩子「情緒」這件事嗎?

對職涯或未來出路有些疑問,需要過來人的建議?快來提問,讓學長姐幫助你!

請關注風傳媒特別企劃「學長姐說」,也歡迎加入FB社團進行討論!

請看 FB社團-學長姐說 !

學長姐說也歡迎讀者分享您的經驗,意者請將基本資料及文章寄至service@stormmediagroup.com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