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腦海中,浮現了好幾個曾經晤談過的年輕臉孔。
他們不論在課業成績或同儕相處間,都有著卓越超凡的表現,也散發出聰慧早熟的氣質;然而,他們一點都不快樂。他們不斷收到來自身旁親友師長的肯定,卻總是感到孤獨,因為,他們難以感受到父母的認可。心思細膩又敏感的他們,總是會在父母的話語中,嗅到那一絲絲還不夠滿意的氣息;這讓他們知道,父母對他們總是不夠滿意。
這些孩子的父母,都是對孩子懷抱著高度期待的,卻時常說出一些潑冷水或質疑的話語,提醒著孩子得兢兢業業,一刻也不得鬆懈。常常,在孩子有傑出表現時,把焦點放在孩子還不夠好或尚未達到的境界,一次又一次打擊著孩子的士氣。
或許這麼做,有助於提醒孩子不要過於自滿,也不要安於現狀;只是,我懷疑有多少父母,是有意識地說出這些話語?或者,這早就是一種慣性的回應模式?
在生活中,應該不難見到老愛對他人的成就提出質疑或潑冷水的人,這樣的人,常常有著嚴重的自卑感。於是,在見不得人好之下,透過批評或質疑,試圖挫挫對方的銳氣,以顯現自己沒那麼糟。
而我發現,那些時常潑孩子冷水的父母,常是內心安全感不足的,傾向於負面思考,認為這個世界是危險的,需要處處提防才行。因此,他們總會在看待孩子的表現時,將焦點放在那些還不夠好的地方。久而久之,換來的,可能是孩子的自我否定,進而自我放棄。另一種可能,是孩子就此內化了父母的心理狀態,內心也常焦慮不安,即使不斷精益求精、成就超群,但卻陷入了永遠不知道自己在證明什麼的惡性循環中。
不論是哪一種,結果都是痛苦的,都是兩敗俱傷的。
如果你問這些父母,為什麼要這樣對孩子的表現「潑冷水」呢?
他們會說:「我是為他好」或「我這是關心他」。
然而,這每潑一次冷水,給出的往往是傷害,而不是關愛。
所有的孩子,都需要在父母的關愛與保護下長大,也因此,最想取悅的對象,就是自己的父母——孩子是透過這樣的方式,與父母保持著連結,即使父母老了、離開人世,仍然是如此。如果,一個孩子總難以感受到,父母對他存在價值的肯定,這會是孩子心中莫大的遺憾。
而當孩子無法面對內心遺憾帶來的痛苦時,便可能怨恨父母;然而,怨恨父母卻使他們深深內疚,只好透過減少接觸的方式與父母互動,從「報喜不報憂」,到「連喜都不報」來讓自己感到自在一些,而換來的,便是親子間情感的疏離。
這肯定不是任何人樂見的吧!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老師,可以和你聊一下嗎?(原標題:習慣用潑冷水來激勵孩子,看似「為你好」,其實是種傷害)
責任編輯/李頤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