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外行人,才愛吃厚切鮭魚壽司!日本知名美食作家分享,真正的美味是這樣…

2017-03-11 07:30

? 人氣

這項技術極為困難,目的是保存魚皮。由於魚皮太硬的緣故,壽司及生魚片並沒有魚皮,但在準備工作的最初階段,魚皮會盡可能留在魚身上,好用來保護細嫩的魚肉。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去皮工作分兩階段:先刮除鱗片,去除魚腥味,接著將魚排肉取下,之後立即去除魚皮。這些精密的步驟都有實用的考量,每一個細節都必須非常小心,這也是日本人自古就熱愛比目魚所得到的成果。

在魚的所有部位中,魚鱗帶的腥味是最強烈的,因此完全清除魚鱗帶相當重要。不過,為了避免在處理的過程中沾染到不好的氣味,在做分切處理時必須更換數塊砧板。

我們需要三塊砧板:第一塊用來處理剝皮的步驟,第二塊用來處理魚本身(清內臟、去魚頭及取魚排肉),第三塊也是最後的步驟,將魚肉切片,準備用來製成壽司和生魚片。每個步驟都必須更換砧板,只是簡單的清洗無法完全去除魚腥味。

魚「頸部」地方可以看到傷口,那是在進行活締以及放血時所切的,這兩種典型的日式技法是用來進行某些魚類的宰殺及放血。若要讓魚的僵化反應保持良好狀態,就少不了活締,這是壽司師傅「時間烹飪術」的基礎。

放血處理則是為了讓魚肉保持白晢半透明及純淨。從灰色極細的血管可以看出魚肉已經過非常完美的處理,血液完全排空。魚迅速死亡,乾淨俐落,這能保留牠全部的風味。潔白如雪,細緻如絲,這種魚肉最令人驚豔的,是入口的清新,透明的新鮮感就像冰塊。

放入口中,第一時間會感受到魚肉帶點輕微的黏性,然後這塊帶著如此微妙彈牙感的魚肉開始融化,有點像棉花⋯⋯一股海鹽的香氣(或那是海洋的碘味?),滋味太清淡,以至於我們品嚐完之後還在猜測那究竟是什麼香氣。沾少許醬油(絕對不要沾太多)已足夠提升這細緻的美味。

鰭邊肉(えんがわ),這是魚鰭長出來時就有的肌肉,做成壽司特別獲得好評,原因在於比起其他部位有更明顯的脆彈口感,還有豐富卻依然細緻的油脂。這塊魚肉是主廚專為識貨的行家特別保留的部位。

稍縱即逝的大師傑作

大師將生魚片切成約三毫米厚的魚片。如果太薄,就吃不出口感脆度,也吃不出肉質結構,且馬上就會被嚼碎化開。如果太厚,吃來粗糙厚重,在舌尖上還會感覺到纖維,而且需要久嚼。

這些細微的差異,必須以毫米為單位來計算,這樣微小的差距全靠師傅的直覺及經驗來判斷。壽司師傅必須避免讓他的客人費勁地咀嚼,生魚片是師傅手藝與自然界藝術品結合的成果,此一藝術傑作若需要咀嚼,會是不可饒恕的粗俗。

品嚐第一口,讓肉在口中融化,再一口,感受肉質的清新,用舌尖去體會已經被大師用刀切斷的纖維所帶來的細緻感,也去感覺細膩的滋味和海洋的幽微香氣⋯⋯但大師非常殘酷,永遠只給三片生魚片,讓我們有股難以言喻的失落。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