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開特務系統的面貌
戰後的臺灣,曾存在一群效忠於黨國的特務。他們使用各種祕密手段,扮演威權統治者的耳目,也經常是國家暴力的執行者。然而,過往這些特務隱身在機密資料與化名背後,後人難以知道,當時的祕密組織扮演什麼角色?對近代臺灣的歷史命運,是否產生關鍵影響?研之有物邀請中研院臺灣史研究所林正慧助研究員,帶領讀者打開檔案櫃,一步步揭開戰後臺灣特務群體的神祕面紗。
人人心中都有個小「警總」?
說起「特務」,你或許聯想到《007》、《不可能的任務裡》的硬漢英雄。但回到真實世界,當國家機器恣意濫權,情治機關不受監督的行動很可能造成社會集體恐懼,留下難以平撫的歷史傷痕。
從二二八事件到白色恐怖年代,情治人員的身影猶如鬼魅,現身受難者的噩夢裡長年作祟,最終卻只在案卷上留下一個化名,再無線索。所幸,在這場對局裡,歷史學者並非毫無勝算。
長時間參與檔案解讀的林正慧,透過資料的交叉比對、歸納分析,已能破解部分神祕化名,辨識出情治組織與人員的真實身分。過往,「人人心中都有個小『警總』」是人們口中的情治機關代稱,但林正慧提到在二二八事件中,「保密局臺灣站」其實扮演了關鍵角色。
「除了廣布線民去蒐集情報,他們還滲透許多民間組織,反間、策動、影響輿情。」她以「保密局臺灣站」檔案為核心,逐步解碼這些不為人知的特務,直接或間接推動了哪些歷史事件。
特務頭子領軍,情報戰線網羅臺灣
時間回到 1945 年 9 月 1 日,第二次世界大戰剛落幕不久,一艘前往臺灣接運戰俘的美國軍艦在基隆港緩緩靠岸。船上有兩位自稱為上校的中國人,但真實身分其實是國民政府「軍統局」的特務──顯然在正式接管臺灣以前,情治系統已率先登島,佈建情報網絡。
軍統局的全名是「軍事委員會調查統計局」,最初為 1930 年代初期成立的「特務處」。對日戰爭期間,這個神祕組織由傳奇人物戴笠領導,逐漸發展為蔣介石政權最龐大的特務諜報機關,執行情報蒐集、暗殺、反間等各項祕密任務,同時防範敵方間諜的潛伏滲透。
當時的臺灣作為「敵方」領地,以及日軍展開南進的據點,自然也是重點偵查目標。1941 年,軍統局開始對臺展開情報偵蒐,設立專門的單位與訓練班,招募地緣關係相近的閩人、粵人成為特務,但尚未取得很好的進展。
待到二戰結束,軍統局才正式抵臺設立臺灣站。然而,在戰後初期,臺灣還有許多不同系統的特務組織,比如中統局(中國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調查統計局)、警總(警備總司令部)調查室與第二處、憲兵第四團特高組……等等。這些情報單位互不相謀、甚至互相掣肘,形成了複雜的情報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