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媒曾詢問竹本直一的幕僚,有什麼樣的資格,足以擔任IT大臣?他幕僚解釋,「竹本平常都有在用社群網站,instagram上也有很多與名人的合照,推特都是用自己的手機發文」,讓人覺得黑人問號。
身為IT大臣的他,在就任記者會上曾表示,日本的線上行政業務與使用「判子」(印鑑)的傳統應該同時並存,「不應視為互相衝突,我們要想如何讓它們共存共榮。」此主張更是讓人質疑與現代科技社會「E化」、「無紙化」的目標背道而馳。
安倍內閣惹議不只一樁,2018年時任資安戰略大臣、同樣年屆七旬的櫻田義孝受訪坦承:「自25歲以來,我都是指示我的下屬做事,自己從沒用過電腦。」甚至當議員質詢問到有關日本核電設施使用 USB 時,櫻田義孝似乎搞不清問題,被追問:「知道USB是什麼嗎?」櫻田義孝說:「使用時好像要插入一個洞。」
日本防疫慢半拍,無責任體系官僚應對走鐘
自疫情爆發以來,日本防疫行動一直不在狀況內,防疫措施荒腔走板其來有自,關鍵就是日本官僚體制與「無責任體系」文化。
在戰後的日本,沒人想當戰犯。當時政治思想家丸山真男指出「日本上下構成了一個沒人依據個自的權限與主體性來做出重大決策,也沒人想承擔責任的『無責任體系』」。每每發生重大事故,不是先想要怎麼解決問題,而是忙著去討論這到底是誰的責任,該由誰決定,到最後造成沒有人想決定,也沒有人想負責。
加上日本內閣部長由議員擔任,如想當上部會首長,需先選上議員,而現在安倍內閣的成員組成,年齡加起來還超過一千歲(19位成員年齡相加高達1186歲)。這兩大原因相乘,導致日本現在不但啟用了幾乎沒有資訊科技背景的議員擔任部長,還因為日本社會長期以「無責任體系」運作,總是不斷地開會,要求集體決策,導致無法迅速回應各種意料之外的災變。
責任編輯/潘渝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