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事就亂射飛彈,金正恩到底在想什麼?其實他的心態,要追究到他爺爺身上…

2017-03-23 17:07

? 人氣

歷史何其相似?許多事件無法照搬重複,卻瀰漫著往日雲煙的氣息。金正恩和金日成這對爺孫倆幹的好事,雙雙為中國帶來了無奈又危機四伏的威脅,但中國不能說。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當今的朝鮮半島,即依稀飄盪著一股冷戰時期的氛圍:圍堵策略。

1947至1952年,剛走出二次世界大戰陰霾的全球,又一腳踏入了冷戰的泥淖。「遏制」共產世界,成為以美國為首的資本主義世界所奉行的策略。

西太平洋的「島鏈戰略」就此橫空出世,孕育而生。當時,擔任美國杜魯門總統國務卿的艾奇遜在1950年1月提出了「第一島鏈」的思維。他曾公開對外表示:「美國在西太平洋的防衛線,是北從阿留申半島-阿拉斯加-日本-琉球-最後到菲律賓」。

至於韓國、台灣與中南半島並不在艾奇遜原先設想的第一島鏈防衛線之內。

艾奇遜的第一島鏈防線被美國官方稱為「西太平洋防禦圈」(Western Pacific Defense Perimeter)。但一開始,美國最初規劃「西太平洋防禦圈」的目的並非在圍堵中共。反之,對中共並無惡感的艾奇遜還曾向中國喊話,只要中共不要投入蘇俄的懷抱,美國不但會考慮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還會提供鉅額美元貸款。

當時,美國一方面美國維持與中華民國的外交關係,另方面又不放棄與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相互承認的可能性。美國不阻撓其他國家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也不禁止美國或日本與中國進行貿易往來。

此外,美國雖然無法確定毛澤東何時會進攻台灣,但美國亦預估,毛澤東可能發動戰爭的日期應該就在1950年的下半年。因此,艾奇遜在宣布「西太平洋防衛圈」的同時,美國也開始從台灣撤走僑民。

畫面再回到朝鮮半島。

在韓國甫成立的一年多時間裡,為了防止北韓的進犯,李承晚政府先後與美國簽署了《關於臨時軍事安全的行政協定》(1948年8月24日)、《韓美政府間關於移交財政和財產的協定》(1948年9月11日)、《韓美政府間相互防衛援助協定》(1950年1月26日)和《韓美軍事顧問協定》(1950年1月26日)。

但對當時制訂戰後美國外交政策的外交賢哲而言,歐洲才是他們所念茲在茲的對象。

美國外交高層的關注面向,是在遏止蘇聯的勢力往西歐進逼。故此,美國在亞洲的主要戰略是防禦。美國希望透過削弱蘇聯、中國和朝鮮共產黨國家的團結性,來遏制共產主義的膨脹。

在此思維下,美國認為,若美方與韓國過度強化軍事結盟,反而會適得其反,更凝聚了共產國家的反對同盟勢力。出於戰略上的考慮,美國沒有接受李承晚的建議,把朝鮮半島列入在美國「西太平洋防衛圈」內。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