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的能源產業,有沒有別的可能性?這個新興市場趨勢,將顛覆我們的未來…

2017-04-18 12:41

? 人氣

過度依賴能源,很可能導致氣候變化。減少能源依賴,即使算不上21世紀最大的挑戰,也是一個極大的問題。只有讓所有家居、建築、飛機、汽車和機器更加節能,同時使用更多太陽能、風能、生物燃料和其他可再生能源,並降低能源成本,才可能減少能源依賴。結合新能源和新儲能技術,所產生的利潤,將遠超過任何單獨一項技術進步實現的利益。

從哈德遜科技谷到羅里和波特蘭,從德勒斯登到奧盧,我們目睹當地研究人員和新興企業努力不懈,提高了能源利用率,最終還將能源消費者轉換成生產者。譬如,在北卡羅萊納大學的世紀理工學院(Centennial College),瑞士-瑞典合作公司ABB和該校研究人員目前共同開展研究項目,開發智慧電網(Smart grid)的網格;在德勒斯登,一批企業著手聯合國贊助的研究項目,研發節能型晶片和感測器。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2014年,忽然有跡象表明,氣候變化研究似乎有所進展,讓人喜出望外。世界首次見證二氧化碳排放率零增長,且該零增長與經濟衰退無關。這一進步主要是因為發達經濟體提高了能源效率,同時中國和其他新興經濟體奉獻更多,收效甚豐,且可再生能源技術的作用愈來愈大。

能源效率的提高,意味著汙煤(sirty coal)能源到頁岩氣(shale gas)能源的轉變,至少在美國便是如此。 同時,可再生能源成本的持續下降,尤其是太陽能電池板、風力渦輪等成本下降,將根本轉變能源供應方式,改變能源消費對地球的影響。

極其節能的LED燈、伺服器群(server park)與暖氣系統的預熱技術、利用感測器與數據分析精細校準的空調、更先進的電池蓄電技術、分布廣泛的家庭建築發電技術等等,所有這類技術進步都可減少能源需求。可再生能源系統,如光電廠(photovoltaic farm)和風力發電廠等,都會增加供應量,這些系統在很多領域都有價格優勢,逐漸成為更經濟、大規模的供能備選方案。

電網也應更加智能,並逐漸發展成混合產物,傳統的電力使用者也會變成電能生產者。個體、企業甚至汽車都能夠發電或蓄電,有時可將多餘電能傳輸回電網,有時若電能不足,又可以從電網購買能源。家居和建築若安裝太陽能屋瓦和玻璃窗,結合低成本電池蓄電系統,對電網智能化大有幫助。

特大規模電池蓄電技術能否迅速被市場接受,還有待觀察。通用電氣在美國斯克內克塔迪鏽帶的中心成立了GE儲能工廠(GE Energy Storage Plant),該地曾生產過GE渦輪機。該公司希望至2020年,旗下電池產業能創造1億美元收入。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