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蓋水」人孔蓋美感計劃,首發系列挑選臺北市萬華、大同、中正以及南港四個城區,將此鑄鐵為材,質地厚重且色調黯淡的公共工程物件,透過設計詮釋,重新賦予人孔蓋文化內蘊與地方風情。操刀萬華區人孔蓋的桔禾創意整合團隊,在總監張漢寧帶領下,把目光凝聚於萬華這處老城區的古蹟與宗教信仰活動,打造出「轉動萬華」以及「萬華日夜巡」兩款繽紛且圖騰如版畫的人孔蓋。
三度合作,與艋舺的不解之緣
張漢寧接受《瘋設計》專訪時談到,四大城區人孔蓋分別由他以及樺致形象設計團隊楊佳璋、藍本設計吳介民、甲蟲創意團隊劉耕名負責,他之所以積極「認領」萬華,其實來自和艋舺的幾番淵源。張漢寧提及,除了2017年為臺北燈節的西門町展區擘劃了兩盞燈藝裝置,甫創業時,還曾接下萬華區古蹟指示牌委託案,一路跟著文史專家踏訪如西本願寺、龍山寺、青山宮、剝皮寮與西門紅樓等古蹟,說熟門熟路也不為過。
他回憶說,「記得萬華林宅當年還是一片廢墟,因為後代子孫眾多,土地持分高達兩百多人,所以改建不易,但今日古蹟已活化,進駐的星巴克也賦予老建物新的時代意義。」因此人孔蓋美感升級的任務,張漢寧當仁不讓首選萬華區。
就是倚老賣老,從古蹟與宗教活動找靈魂
對萬華沿革如數家珍的張漢寧,論起對此地的印象,就是「歷史感」三個字。艋舺昔日的人稠物穰、店肆雲集雖已沉寂,但榮華退卻後,倒也輾轉化為肌理斑斕的歲月皺褶,在張漢寧眼中,萬華沒落也是一種慶幸,讓城區與大開發保持適度距離,也由此保存歷史完整性,他笑說,「對我而言,整個臺北最能倚老賣老的地方,就是萬華了。」因此當他著手人孔蓋設計,就確立了有形和無形文化資產兩道主軸。
所謂有形,概念在於龍山寺等古蹟;所謂無形,則是指艋舺青山宮奉祀之青山靈安尊王,每年夜巡南北萬華等宗教儀式活動。首先,以有形歷史資產發想的人孔蓋,先從萬華街景和寺廟捕捉色彩韻味,如澄黃燈光、紅燈籠、屋簷和磚,同時再扣合四個代表性建築,創造「轉動萬華」第一個主題。至於艋舺宮廟林立,有豐盛、傳襲已久宗教活動,於是再從日夜巡、陣頭、舞龍舞獅以及旗幟等擷取元素,創造鮮明的「萬華日夜巡」第二項人孔蓋主題。
與人孔蓋相互張望,城市與人的美好關係
四位設計師獨立操刀、互放其才,但張漢寧強調概念雖是各自發想,但為讓市民和遊客體會人孔蓋美學計劃的整體性,所以眾人合議後定調,採共同的風格語彙去詮釋四大區人孔蓋改造。
此外,鑒於人孔蓋長年被視為一種邊陲物件,使用者並不期待高規格的視覺美感,因此再造另個題旨,正是如何用人孔蓋看世界,對此張漢寧解釋,「在視角上,行人若經過這些彩繪的人孔蓋,會有一種與圖騰彼此相互對望的趣味,那視角既仰觀也俯視。主體是可以變換的。」自此也能想見日後遊客到臺北各城區蹓躂,則能像蒐集明信片般,用拍照打卡紀錄「人孔蓋一遊」,這當中,何嘗不是形塑一種都市與人的美好關係呢?
文/邊城
本文、圖經授權轉載自瘋設計。(原標題:張漢寧×「臺北蓋水」萬華篇:一片鑄鐵銘鐫老城區的舊與美)
責任編輯/柯翎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