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皮蛋的布丁童年,我心裡一直有份虧欠。我成長於加工品及添加物隨著經濟全力起飛、耀武揚威的民國六、七〇年代,一般小孩愛買的零嘴,像是口味五花八門的洋芋片、顏色多采多姿的蜜餞、氣味奔放甜膩的茶飲,我吃的喝的絕不會比別人少。
尤其,我一直以為那軟嫩Q彈、甜滋滑口的花型塑料盒裝布丁,就是一個美味布丁該有的滋味了,即便裡面除了奶蛋糖之外,還有很多這的那的我不理解的材料。但那曾經是我童年的最愛,一個不論何年何月何日出廠,味道都始終如一、忠心耿耿的小甜點,形塑我的布丁味覺記憶。
工作之後,跑農漁牧業、訪飲食專家、寫主廚故事,我早已遺忘了那盒裝布丁曾經帶來的歡愉,對添加物也起了戒心。皮蛋的出生,讓一個母親對於添加物的神經質警戒標準更是升高到了國安層級。
有樣學樣,皮蛋從很小就會注意食品標示,請我告訴他上面寫什麼,關於有效期限,他比我還介意。他有時會指著店家的櫥窗說:「媽媽,那裡面都是色素。」我聽了趕緊帶他小跑步離開現場,很擔心他以後會沒人緣。隨著他長大,我童年的布丁又開始悄悄出現,即使家裡不買,討孩子歡心的甜點零嘴到處都碰得上,我只有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心裡唸起「偶一為之就算了」的平安咒。
去年初,一家三口去參加活動吃辦桌,餐後,三個一組的經典布丁杯再度現身,我瞄了一下皮蛋,看他忍住沒喊著要吃,於是就讓他眼睜睜看著在座人人有獎,他卻空空兩手。宴席散場那刻,他終於涕泗縱橫、淚如雨下,因為那個沒到嘴裡的布丁,跟我哭了一下午這世界對他是有多麼的不公、我又怎麼忍心狠心沒為他掙得一個布丁種種。小人兒一把鼻涕、一把眼淚後,我耐住性子解釋,「要買超商布丁是很容易的事情,但請你理解我不希望你吃的理由。」
那天,他就沒再吵了,我心想緩兵之計大概也抵擋不了他內心的波濤洶湧,果然沒多久考驗再度來臨。學校帶孩子們去探望安養中心的長者,唱歌又跳舞,熱鬧又溫馨。
結束後,安養中心就致贈布丁作為謝禮。沒想到,皮蛋回家後告訴我,他沒領那個布丁,退還給老師了。
當下我千頭萬緒、百感交集,心裡直覺我虧欠這個孩子一個布丁童年,或者應該說,一個不必擔心吃到肚子裡的食物的童年。
我於是想起台中樂沐甜點主廚平塚牧人(Makito Hiratsuka)的布丁。他是高手中的高手,無所限制的天馬行空奔騰在硬底子的堅強實力上,每次出手都是精采。餐廳裡由他創作的盤飾甜點(Plated Dessert),道道帶人走進畫裡,夏天是微風徐徐的京都嵐山竹林,冬季裡有庭院枯山水,最近春天到了,他讓賓客嘗了一口甜,身心靈就到了櫻花園。
而布丁,其實是甜點世界裡最平凡容易、最微不足道、最沒什麼好說嘴的,但才吃那麼一口他糕點鋪裡的布丁,就已讓我魂縈夢牽,想起兒時那個曾經對我很重要的甜品。那是天使的禮物,柔和靜美、與世無爭。
那麼,就自己做吧。我想告訴皮蛋,超商盒裝布丁除了有添加物的疑慮,味道也太過於千篇一律。一個美妙深刻的布丁,口感要細緻綿柔,悄悄化於無形後,依舊能感覺到奶蛋液的柔香,再往深處挖,液狀焦糖忽地如湧泉般流出,讓人喜出望外。而那焦糖香氣恰好能盈滿口鼻,落在臨界點上,可不宜再多,否則就要搶了蛋奶液的滋味。
我特別留下Makito的布丁罐子,希望再裝進皮蛋的布丁記憶。便當日那天,他放學回家才恍然大悟,原來中午的布丁是自家做的,小人兒誇張的睜大眼睛、倒退了一步說,「太厲害了吧!」當然跟大師級的沒得比,卻已經足夠讓皮蛋開心滿意、手舞足蹈了。
唉呀!只不過是個布丁,但偏偏,就不只是個布丁。
便當料理手記:焦糖布丁
[ 材料 ]
(A) 焦糖(約可裝9 杯上頁圖的玻璃布丁杯)細砂糖和水 各100 克(比例1:1)
(B) 蛋奶液
雞蛋 3 顆(約160 克)
細砂糖 100 克
牛奶 500 克
香草莢 約1 根
[ 作法 ]
1 先製作焦糖。同時烤箱預熱至150℃。
2 將材料A 放入鍋中加熱,火力不要過大,糖水會漸漸從透明轉為淺褐,冒泡的速度也越來越快。
3 顏色轉變後就熄火,鍋子餘溫會使焦糖顏色繼續加深。呈亮澤深褐色時,可將鍋子放入冷水降溫,避免繼續焦化,接著就馬上將焦糖倒入模型裡冷卻凝固。
4 製作蛋奶液。刮出香草籽,連同香草莢放入牛奶加熱至微溫。
5 在攪拌盆中將全蛋及砂糖打散,倒入微溫牛奶拌勻後,再以篩網過濾並撈起浮沫。
6 將蛋奶液倒入盛裝焦糖的模型中,再將模型放入盛水的烤盤裡,入150℃烤箱約30 分鐘,確認蛋奶液凝固即可。(視烤模大小增減時間,烤過頭會產生氣孔,影響口感。)
7 冷卻即可移入冰箱,冷藏後食用。
[ 小提醒 ]
1 可視需要決定製作量,依比例調整材料。
2 這道甜點較難的是對於焦糖的掌握,食譜參考《法國糕點大全》(大境文化),由日本專業甜點
學校製作,配圖豐富、解說詳細,適合初學者。
﹙ 媽媽的講究 ﹚
理解真正的味道
我喜歡上烹飪課,認真的好老師能讓我理解每個步驟背後的原因,透過使用真材實料,品嘗到正確、真正的味道,當腦子有記憶,心裡就有標準值。而下廚者的味覺標準,往往就是家庭成員口味喜好的基準,我吃什麼,孩子就會跟著吃什麼。
文/游惠玲
本圖、文經授權轉載自寫樂《飲食是最美好的教養》
責任編輯/鐘敏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