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亂傳假消息,糾正他還被嗆「有讀書了不起?」心理師剖析長輩為何總是拒絕溝通

2020-05-22 12:22

? 人氣

其實,若能放下急切想要「糾正」與「駁斥」的心情,細細地去瞭解與觀察我們年邁的父母親,你會發現我們所不喜歡的「老人家習慣」,才是他們獲得對生活掌控感的方式,比起年輕人上網擅用關鍵字、各類搜尋引擎,以及對社群軟體操作的熟悉與理解,我們很快就能獲知訊息,建立彼此的交流與連結,然而對於長輩們來說,光是摸清通訊軟體,回一張貼圖,按一個讚,都是他們努力學習陌生的方式,來與人建立關係;而那些交換資訊、聯繫情感的長輩圖,或是透過排隊來囤積物資、順便了解「市場情勢」的鄰里交流,才是最能讓自己獲得實質安心的方法。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若是自己緊緊握在手心的訊息,輕易的就被子女否定,甚至受到批評,那是很不安、也很令人挫折的感受,於是他們感到防備,想急著辯解或是證明自己是正確的,而更難聆聽子女想傳遞的複雜(往往還帶著負面情緒)資訊。

不斷關心著、說著兒孫的大小事,是確保他跟這個世界,還有連結

老愛八卦著誰家的孩子怎麼了,或是胡亂吹噓自己家門內根本沒有發生的事,有時也代表著長輩們面對與下一代、下下一代距離越來愈遠的焦慮,尤其過去的年代,子女的成就代表著為人父母的成功與失敗,於是長輩們理所當然地談論著,卻忽略了下一代已進入追求個人成長,以及想維持尊重而有界限的心理距離,來保有個人的獨立自主;面對這樣的距離,他們不知所措,只能拼命的緊抓自己僅有的片段訊息,加油添醋的重新織成一個故事,來確保他跟我們之間的連結。

若能看見並安撫長輩的焦慮,以及「被需要」的需求,那些蘊含在長者生命經驗中的智慧,自然能夠漸漸地在我們的新關係中發光,而不是彼此都想先敲掉對方的高牆,硬是把自己的東西全都傾倒過去;八卦、焦慮不求證也許是性格使然,但背後的需求終究是想幫助親朋好友,想掌握並分享有用的訊息,讓自己顯得有功能、有價值。

因此,先給予長輩出自好意上的肯定,再給予其他的選項與方法,往往比直接否定、糾正對方,卻反而引發反感與製造對立來得有效;「多給一個選項」跟「全盤否定」是完全不同的回應,其實我們會感到不舒服,是因為心中也不想要有衝突,那麼試著為彼此緊繃的關係,多添加一些彈性的潤滑劑吧!

文/陳彥琪 諮商心理師
責任編輯/林安儒

喜歡這篇文章嗎?

陳彥琪心理師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