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腸有息肉,怎麼辦?醫師指出,大腸直腸癌是目前國內發生率第1、死亡率第3的癌症,不過大腸直腸癌有機會預防,除了飲食控制與避免肥胖外,若能透過定期篩檢,找出並切除容易癌化的腺瘤性息肉,就能避免演變成大腸癌。
北投健康康管理醫院副院長、內科專科醫師梁程超指出,大腸直腸癌是「吃出來的病」,大多是因民眾經常食用高脂肪低纖維飲食,以及肥胖等因素所致;在國內死亡風險僅次於肝癌和肺癌,成為嚴重威脅國人健康的殘酷殺手。
大腸癌年輕化 腸息肉居關鍵
事實上,大腸直腸癌好發中年男性,發生原因與愛吃肉有相關,特別是紅肉等燒烤製品,很容易增加致癌風險;另外,因為肥胖、酗酒、缺乏運動,以及代謝異常者,更是高風險族群;雖然罹患大腸癌的患者平均年齡約62歲,不過,近年已有年輕化趨勢,讓人擔憂。
除此之外,大腸息肉與大腸癌的發生關係密切,其中乙狀結腸與直腸則比較容易發生。因此,千萬不要輕忽息肉所帶來的警訊。除了體質是重要的因素之外,排便是否通暢、有無攝取足夠的纖維質等,都是影響息肉發生的關鍵因子。
腸息肉分4種 腺瘤性息肉最具風險
關於腸息肉是否一定要切除?梁程超副院長強調,腸息肉是腸黏膜部位長出的隆起物,經內視鏡從肉眼即可見。息肉型態很多,包括腺瘤性、增生性、發炎性及幼年性息肉,其中以腺瘤性息肉的危險性最高,有些日後可能進展成為大腸癌。
一般而言,如果是發炎性或是增生性的息肉,鮮少會癌變,至於腺瘤性息肉,不論是管狀腺瘤、絨毛狀腺瘤或是混合性腺瘤,日後都可能轉化為癌症。其中以絨毛狀腺瘤轉化為大腸癌的機率最高,一旦發現最好即刻切除乾淨。
腸癌年輕化 應定期檢查息肉
醫師提醒,腸息肉是發生大腸癌的警訊,如今有不少30多歲上班族就長息肉,罹癌風險提早,尤其上班族久坐不動,若又超時工作,無法定時定量,甚至會多吃高油脂消夜,都易導致大腸息肉增生,因此應正常作息,定期檢查防腸息肉。
一般建議50歲以上者應接受大便潛血反應或大腸鏡檢查,期望可以發現息肉及早期大腸癌,但息肉的發生年齡更早,尤其有家族病史者更要注意,檢查的年齡宜提早10年,亦即40歲起,即可藉由大腸鏡檢查,了解腸道是否有息肉的存在。
北投健康管理醫院副院長梁程超最後強調,癌症發生原因很複雜,有先天與後天因素,在後天方面,大腸癌雖然與吃加工燒烤等肉食有緊密關係,但不吃肉,仍可能因吃過多加工食品,使得體內腸道細胞仍可能接受外來致癌物質誘發病變成癌症。
建議民眾要多吃天然食物,不要常吃加工食品,不管素食或吃葷,食物處理過程切忌醃製、高溫燒烤與油炸,此外,根據臨床與流行病學統計,大蒜與含葉酸的食物可有效預防大腸癌發生,都是飲食上的正面建議。
因為症狀發生才去處理的大腸癌已經太晚,因此建議民眾務必做好定期大腸癌篩檢才能早期發現。
文/張世傑
本文經授權取材自華人健康網(原標題:大腸癌揪凶手!腸息肉要切嗎?關鍵在這裡…)
責任編輯/鐘敏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