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有「台灣拉赫曼尼諾夫」之稱,被譽為台灣最後的「浪漫主義鋼琴詩人」!聽蕭泰然的音樂,連不懂台灣歷史的外國人,都會被深深的感動.....
「台灣音樂大師」蕭泰然集作曲家、指揮家和鋼琴家於一身,出生在日本時代台灣高雄的長老教會家庭。
蕭泰然的父親是牙醫,母親則是留日鋼琴家,家庭環境很好;1940年代的台灣,全高雄只有兩部鋼琴,一部就在蕭泰然家中。他小時候跟著母親學琴,7歲就曾公開演奏,從小耳濡目染之下,逐漸引發他對音樂的熱愛和濃厚的興趣。
讀高中要考大學時,蕭泰然念的是台南長榮中學,父親一心要他讀醫學院,將來當醫生;蕭泰然卻毫無興趣,他跟父親說:「我一定要走音樂這條路!」父親當然不准,情急之下,蕭泰然只好去找校長,拜託校長說服父親,讓他去考音樂系。
在校長幫忙之下,父親勉為其難同意他去考音樂系,蕭泰然很爭氣地考進師範學院(今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音樂系)。進大學後,蕭泰然主修鋼琴演奏,也開始學習作曲,他的第一首創作是合唱曲《離別》,至今仍在許多台灣教會傳唱著。
蕭泰然,《離別》。(影片:YouTube)
師大畢業後,蕭泰然與一見鍾情的妻子高仁慈結婚,婚後他再到日本武藏野音樂大學深造,念的是作曲。
學成之後,青年音樂家蕭泰然回到包括文藻、高師、台南家專和台南神學院等學校教書,他也開始發表個人創作。眼看人生道路是如此順遂,誰知妻子經商遭到惡意倒債,家庭經濟突然陷入空前困境,走投無路的蕭泰然,只好投靠在美國的妹妹。
「要離開台灣的時候,感覺很不得志,不得不離開…會感覺到,我們為什麼會來到這個地方…不能在台灣…」回憶起過去那段日子,蕭泰然這麼說。
失意的蕭泰然,到美國為了生活,到一家購物中心擺攤;他無法忘懷最愛的音樂,不久之後租借了一台鋼琴,沒客人時他就在攤位上彈奏鋼琴。
這樣的日子過了好一陣子,直到有一天,有三名大學女老師經過蕭泰然的攤位,被他美妙的樂音給吸引,不禁問蕭泰然:「年輕人,你幹嘛在這裡?」
女老師的一席話,如暮鼓晨鐘般敲醒了蕭泰然。「我當時聽到這句話,我實在自己也驚醒,我不應該在這裡浪費時間…」蕭泰然毅然放棄攤位生意,重新回到他的人生軌道──音樂作曲之路。
蕭泰然,《台灣翠青》。(影片:YouTube)
人在美國,心在台灣,異鄉遊子蕭泰然透過音樂,抒發他對故鄉台灣的最深思念。他開始整理最愛的台灣歌謠,如《望春風》、《黃昏的故鄉》等,並一一改編為演奏曲。除了改編台灣歌謠,蕭泰然此時創作許多詞曲,包括《出外人》、《點心擔》、《遊子回鄉》和《嘸通嫌台灣》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