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問別人,在生命裡真正想要的東西是什麼,大部分人會回答:「我想要更快樂一些。」這句話的意思究竟是什麼呢?為什麼看上去只有少數人才可以找得著?
首先,快樂是一種情緒,它會來也會走,只會短暫停留。這就是為什麼那些追尋快樂的人會永不止步。只要明白這一點,就不會想要去找它或留它。而另一個詞─喜悅,就完全不同了。有可能短暫的外在環境會讓人感到傷心和沮喪,但人生的根基是喜悅的,或者說活著本身就是一種喜悅。
「快樂」和「喜悅」這兩個詞常在日常生活裡被混淆著用,實際上這是兩種完全不同的體驗,產生自截然不同的源頭,值得我們琢磨並充分融入生活。如果把生命看作一塊可以種植的沃土,喜悅就是土地;土地上生長著青草,有些青草叫快樂,有些叫痛苦,也有些叫做悲傷或失望。無論叫什麼,它們都不會永遠長在那裡,會發芽、生長、凋謝、分解,但這塊名為喜悅的土地則會一直存在。
所以快樂是短暫的,花高代價去追求一個原本就短暫的東西,註定會是場以失敗告終的遊戲。
快樂和世界經濟
你可能已經知道金錢不能買到快樂,甚至已經領略到一句老話的意味:「最好的東西總是免費的」。但可惜這不會放緩人們匆匆追求物質的步伐,仍嘗試投擲大把銀子來買心中所想。在現代社會的快節奏生活裡,要進入內心去觀察和體悟,變得越來越困難。我們總覺得答案永遠在外邊,被包裹在一個個待拆的禮品盒裡,這也是為什麼當心情不好或好的時候,男男女女都會上街購物,一擲千金。
當我情緒低落和沮喪的時候,可能會去買一套新衣服、一部新車、一套新高爾夫球具;或者去遠方旅行、在高檔的地方吃晚餐或品酒;還要一堆的鮮花、珠寶、香檳,這些都是常見的調味和點綴。就算某個人他意識到了要開始審視內心世界,這條審視的路,也是由花錢買書、上課、參加訓練班或心靈探索之旅來打通的。到了問答時間,請猜猜以下這句話的出處:
「金錢可以用作世界性的護照,去任何地方,除了天堂;金錢也是世界各地貨品的供應商,可以供應所有東西,但除了快樂。」
也許你第一反應會猜這話來自某教會領袖或者古希臘哲學家,又可能是某位偉大的東方大師。答案是:以上猜想都不對。它是被刊登在財神廟《華爾街日報》上的一段文字。
快來買!否則世界就完蛋了
全球經濟的繁榮,幾乎全基於人們的購物態度和長期的大量消費,當這一切停止的時候,經濟就會陷入困境。全球最大的消費國家是美國,大量財富流向了一堆不必要的商品和服務,可以說美國人如此瘋狂的消費習慣,在很大程度上為世界經濟的繁榮景象貢獻了力量。幾乎所有國家為了生存或增長,都想開拓美國市場,於是消費習慣就由美國傳向了世界各地。一九九八年日本出現經濟緊縮下滑,之後八年仍然疲弱,甚至每況愈下,日本政府就開始派發現金券刺激國民購買商品─任何東西都行。
所以人類狂熱地追求快樂,對全球經濟發展影響甚遠。數以億計的人口,每年花上萬億美元去尋找快樂。就算我們嘴上常說金錢不能買到愛,但基於結果,大部分人還是相信了錢就是「萬能的靈丹妙藥」。只有到自己、家人或親密的朋友患上了重病,我們才會切身感受到健康的珍貴。只是有句老話叫做「好了傷疤忘了疼」,重新恢復健康之後,很快我們又會追著消費和快樂的尾巴滿天跑。
作者介紹|羅伯特‧懷特Robert White
資深的商業領袖顧問,個人成長發展導師和活躍的演講者。近幾年在亞太地區積極開辦各類組織領導力、變革管理、企業價值及個人生命潛能、效能提升等主題工作坊。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時報出版《追求樂活卓越的一生》(原標題:你想要更快樂)
責任編輯/林安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