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因斯坦一生說過很多話。也不知道他在什麼時候,什麼情況下,說過一句「想像力比知識更重要」。愛因斯坦沒說知識不重要,他只是說在搞科研這個工作中,想像力「更」重要。然而此話在中國流傳到了鄭淵潔(編注:大陸童話作家,1955年出生)這一代,就被推論為:
想像力和知識是天敵。人在獲得知識的過程中,想像力會消失。因為知識符合邏輯,而想像力無章可循。換句話說,知識的本質是科學,想像力的特徵是荒誕。
我不知道沒有知識的人能想像出什麼東西。柏克萊的心理學教授艾利森‧高普尼克(Alison Gopnik)在《寶寶也是哲學家》(The Philosophical Baby)一書中,介紹了現代認知科學對人類想像力的研究成果。兒童的確比大人更容易想像,這是因為兒童大腦的前額葉皮質並沒有發育成熟,不容易專注,思維表現得更加開放。但兒童的想像力不是「無章可循」的,只有在理解了事物之間的因果關係以後,「想像」才成為可能。
人能想像自己在天上飛,是因為看到鳥在天上飛。我們可以比較30年前的科幻電影和現在的科幻電影,同樣是描寫數百年之後的未來世界,哪個描寫得更像?顯然是現在。在古老的科幻電影裡,主人公要打視頻電話,結果居然需要用一隻手拿著個聽筒。老電影裡未來世界的飛船控制室裡面佈滿了各種鍵盤和指示燈,而現在的電影裡全是超大超薄外加透明的觸摸屏。你不在現實生活中給他們發明一個觸摸屏,這幫專門負責想像的電影製作人就忘不了鍵盤。
看似自由的想像,背後都有借鑑的根源。孔慶東曾經有一個論點,中國古代的神俠小說也不少,但是「暗器」卻幾乎沒有出現(至少從來不是主流武器);而現在的武打書裡面本本都有暗器。為什麼古人想像不到暗器?因為暗器是近代小說家受到手槍的啟發想像出來的。在近代從還珠樓主開始到金庸的小說中,高手們動不動就「運功療傷」,「功力」成了一個可以隨便傳遞和輸出的東西,這顯然是受到近代物理學中「能量」概念的影響,或者更有可能是受到電池充放電的啟發。
對於科幻小說和童話故事的這種想像力,我認為存在兩個等級。
初級的想像力就是在日常生活中玩「what if」遊戲。What if 老鼠會說話?What if 老鼠能駕駛玩具飛機?這些問題把兩個看似不相干的東西聯繫起來,形成一種荒誕的效果。每一個 what if 都可以形成一個童話故事,可是如果你僅僅停留在what if 帶來的初級荒誕,這種童話故事就是非常簡單的。
鄭淵潔的想像力就是這個級別的。他在有一次接受記者採訪時提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