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是他們想到了,如果有了「關係」,這些問題就可以解決。比如他雖然沒有買過雙人床,但朋友當中應該有人買過,也許可以請朋友推薦,如果他朋友也沒有買過,或許可透過朋友的朋友的喜好來配對出他最有可能喜歡的類型。
很快地,這種希望也落空了;應該說,是這種希望在一次次的嘗試中不斷落空。淘寶、天貓分別嘗試過很多次,希望能在消費者之間建立關係,有的直接從和消費強關聯的場景切入,有的企圖從比較遠的場景繞回來,前者如淘寶雙十二初創的「願望清單」和「掃貨小分隊」(拉朋友組團向商家砍價),後者如早期的「淘江湖」等。然而,沒有一個成功過。
解決方法:把關係放到推薦考量裡!
為什麼強大的阿里巴巴也會在這個問題上徘徊那麼久,反覆試錯又反覆犯錯呢?我的答案是,阿里巴巴在這個問題上搞錯了前提。
「關係」這個概念來自社群網站,並於2009年風靡整個互聯網。從那時起,確實有一些外部模式透過建立人和人之間的社交網路,沉澱出海量的「關係」資料,這些關係資料也確實有效地被應用到電商範疇裡,對商品推送、廣告等業務產生有效的作用。
這和我們在面對自己日常生活工作中遇到的問題一樣,愈是自己沒有的,愈是想要得到。阿里巴巴亦是如此,作為當下中國最厲害的網路公司之一,怎麼可以看到別人做出那麼有價值的事情,而自己卻沒有?而且在當時,整個市場能有效解決關聯推送的方法並不多,「關係」是為數不多被驗證真實有效的方法,也難怪他們如此執著。
我們反觀那些從社交發展而來的「關係」數據分析,它們一開始切入的場景都是比較單純的交流,有的只是通訊方面的交流,有的可能是基於娛樂或經驗分享的交流。當交流達到一定的頻率、密度和強度,「關係」就順其自然產生,社交模型和「關係」資料被同步沉澱下來。
而基於這種交流,用戶個體之間偶發或頻發的一些商品推薦,都是順其自然並且有很大的挖掘空間,於是,社交關係數據被應用到商品推薦當中產生經濟效益,自然而然也就成立了。但前提是社交的場景本身是成立的,而不是從交易場景倒推回去所推導出來的。
作者簡介|秦嫣
1982年生。2006年11月加入淘寶網,2015年4月離開,在阿里巴巴集團工作超過八年,歷經客服、廣告業務、大淘寶規則部、淘寶網賣家大後台以及阿里數字娛樂等多個部門。其中在大淘寶規則部服務期間,以規則委員會管理員的身分參與了大淘寶交易保障、安全保障、賣家管理規則,以及淘寶網、天貓、聚划算市場規則、物流等第三方服務市場規則等一系列平台的搭建工作,因此對阿里系的電商生態布局有一定的認識和理解。
此外,更參與了多年的雙11活動,負責活動規則與賣家規則的建立,以及多部門之間的配合協調工作,可說見證了雙11從最初一路走來的整個過程。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遠流出版《雙11:全球最大狂歡購物節,第一手操作大揭密》
責任編輯/鐘敏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