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環保讓碳價漲三倍,你願意嗎?專家揭「淨零排放」美好願景背後最大難處

2020-07-06 12:33

? 人氣

觀察重點二:2020美國總統大選

美國現任總統川普在2017年宣布退出氣候變化綱要公約(UNFCCC),但全球性的協定可不適用「七天不滿意退貨」,要等2020年11月才能生效;而2020正好又是美國大選之年,關鍵的問題是,如果川普連任成功,美國可望如願退出協定;如果俄羅斯和沙烏地阿拉伯也表態支持,其結果無非宣告全球減排目標的不可及。如今川普又宣布退出世界衛生組織(WHO),不管後續的主張與動向為何,不可否認的是,此舉再一次對國際社會應對氣候變遷及其影響人體健康的風險,在「地球村伙伴關係」上多加了一層障礙。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然而,值得關注的問題是,川普的政策主張如果遂願,對於全球所追求的環境衝擊脫鉤、資源脫鉤、以及福祉脫鉤(wellbeing decoupling),究竟是福還是禍,恐怕尚不足以下定論。

觀察重點三:國家自主決定貢獻NDC提報頻率由每五年一次縮短為兩年

COP 24 (2018)在波蘭達成一項新的共識,據此,每個國家應提交的「國家自主貢獻」(NDC)報告,自2024年起將從巴黎協定的每五年一次,改為每兩年一次,而且必須呈現所採取的具體減排舉措。這種頻率只對於特定國家(如排放大國、或減緩策略有彈性及其操作空間大的國家)才有意義,對於臺灣來說,在短短兩年內能有的新作為與績效,應該不會有太大變動,即便推動了減緩與調適策略,效果也不見得在兩年內顯著呈現,充其量只是徒增一些撰寫報告的準備庶務。

問題是,一旦「淨零排放」成為COP 26的結論,國內所必要的減排目標與應對策略在未來的NDC應該如何呈現?《溫室氣體減量及管理法》的2050減排目標或階段性減量目標是否需要隨之加嚴,執行進程是否需要加速?凡此問題,都需要兼顧多層面向,進行更審慎的評估和長遠的規劃,切忌一再偏執一方思維。

觀察重點四:公司、銀行、保險業者、及投資人是否願意調整他們的商業模式和投資期待,ESG是否有機會成為主流

英格蘭銀行在2020年2月宣布啟動「COP 26 民營金融議程」,協助民營金融機構支持全球經濟轉型,邁向溫室氣體「淨零排放」的經濟社會。專業融資決策必須考慮氣候變遷的問題,包括氣候風險揭露、風險管理及投資回報等,都得納入考量,以協助開發中國家融資經濟社會的轉型,實現淨零排放的境界。因此,每一個公司、銀行、保險業者、及投資人都需要調整他們的商業模式和投資期待,為低碳世界盡一份心力。

雖然目前已有綠色氣候基金(Green Climate Fund)及調適基金(Adaptation Fund),但COVID-19大幅地擴大了氣候變遷的脆弱度(vulnerability),提高了氣候行動的成本,因此幫助開發中國家走上永續及氣候友善的發展路徑,提供必要的氣候金融是他們最需要的支持。這也代表全球在後疫情時代實現綠色復甦的關鍵性驅動力,將帶給下一代安全,並在這過程中發展新且清潔的綠色產業,創造工作機會。

喜歡這篇文章嗎?

綠學院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