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說東京聚集了全亞洲最懂得穿衣服的年輕人,應該一點也不為過。然而,如果你仔細觀察的話,會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那就是東京年輕人所謂的時尚,其實骨子裡是非常講究日本人「團體精神」的一致性。
只要這一季時尚雜誌在主推什麼款式的衣物,那麼幾乎所有的服裝店,賣的款式都相差不了太多。於是走在街上的人,雖然說分開來看穿著打扮好看歸好看,但往往集合在一起時,會發現同質性頗高,大家穿得都超像。當然在這之中,如果有人是能跟著這一季流行走,卻又可以在關鍵處有自己的巧思,稍微打扮得比較與眾不同的話,那麼就很容易出線了。
究竟這些年來,是什麼樣的環境,才促使東京成為一個得以培育出大量懂得穿衣美學年輕人的聖地呢?現在必然是以網路媒介為主。但在網路尚未普及的年代,除了平面雜誌以外,這些走在時尚潮流的年輕人們,他們是從哪裡獲得時尚資訊,或是誰來教導或影響他們的穿著呢?
東京的百貨公司,扮演了一個非常重要的美學教育角色。在這其中,影響力最大、影響歷史最長的莫過於1960年代崛起的PARCO(巴而可)百貨。
最早懂得以「文化戰略」為武器的百貨
東京的百貨公司或購物商場雖然多到令人眼花撩亂,但PARCO卻是其中辨識度最高的。最大的原因在於PARCO不僅只是專注於購物消費而已,他們始終還在乎如何將別人眼中,認為是曇花一現的流行次文化,昇華到藝術設計領域。
PARCO前身是開發國鐵池袋站的「池袋車站大樓」。最初預定在當地開旅館,之後改變方向,1957年在京都百丸物百貨投資下,開設「東京丸物」百貨。1969年丸物退出,改換西武百貨店投資,同年於池袋現址開設PARCO百貨1號店。
PARCO創始店在池袋,而主力旗艦店則在澀谷,同時也是在澀谷店開幕以後,PARCO才廣為人知,並且自此穩坐年輕人流行指標的龍頭寶座。在當時,東京的逛街商圈以新宿、銀座和六本木三地為主,澀谷一帶根本乏人問津。百貨業者皆認為,澀谷多斜坡,不適合開發為商業區,所以當PARCO決定進駐澀谷時,完全沒人看好。然而,PARCO重新思考自身定位,主打年輕人文化與藝術設計的跨界合作,成為早期以「文化戰略」包裝次文化的主流百貨,獲得極大的迴響。
如今PARCO除了百貨服飾業外,觸角更遍及美術館、劇場、俱樂部、廣播電台、LIVE HOUSE等文化事業,將近半個世紀以來,確確實實早已成為教育東京年輕人美學意識的百貨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