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用意志力,也能養成不知不覺每天都想跑步的習慣:《習慣力》選摘(1)

2020-07-31 04:10

? 人氣

現在,我們已經知道,習慣「不是」需要意圖和思考的行動。我們知道,反覆做同一件事會重新組織大腦活動。我們也知道,習慣占有優勢,一旦遇到熟悉的情境,它能馬上指引我們的行動。然而,我們還是不清楚,當人們出於習慣而行動時,心中到底是怎麼想的。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跑步的人在想什麼?

有跑步的習慣,這究竟是什麼意思呢?為了解這一點,我們找來一群杜克大學的學生,當中有人經常跑步,會固定到同一個地方慢跑,有人偶爾才跑或根本不跑。在來到實驗現場之前,我們先請每個人寫下能代表他們跑步地點)如果他們跑步的話(的幾個字詞,許多人寫「森林」,因為他們校園周遭是一大片樹林,還有些人寫「跑道」和「體育館」。受試者同時也寫下能代表他們跑步動機的字詞)如果他們跑步的話,像是「放鬆」、「體重」和「健身」等等。

我們想要知道,有跑步習慣的人是如何在記憶中整理這些關於跑步的資訊。因此,我們利用認知心理學的識字流程來測試行動(跑步)和地點(例如森林)或目標(例如體重控制)之間心理連結的強度。

在實驗室裡,電腦螢幕會閃出目標詞,受試者一旦認出該字詞,就要立刻按下鍵盤上的某個鍵。而他們不知道的是,螢幕閃出每個目標字詞之前,會先出現另一個字詞。第一個字詞迅速閃過,受試者無法有意識地認出,但他們的大腦掌握了這短暫一瞥。如果字詞在記憶中是有關聯的,看到某一個詞,無論它閃現的速度多快,都應該能聯想到另一個詞。舉例來說,先看到「咖啡」,應該會很容易辨識出「杯子」。咖啡加杯子是很強烈、快速的心理連結。反之,先看到「梳子」,恐怕無助於快速認出「杯子」。

回到實驗,螢幕上先快速閃過跑步地點,然後再出現目標詞,也就是「跑步」或「慢跑」,我們測量受試者花了多久時間認出這些目標詞。和跑步目的相關的字詞也是一樣,我們先閃過這些字詞,再測試受試者認出「跑步」或「慢跑」所花的時間。

實驗結果非常清楚,經常跑步的人要比其他人更快辨識出「跑步」,顯示他們心中經常想到跑步,這並不令人意外,畢竟跑步是他們生活中固定的一部分。但他們不只是辨識速度快而已,當「跑道」或「森林」等他們自己的跑步地點先閃過螢幕,他們能更快辨識出「跑步」或「慢跑」。先提示他們固定跑步的地點,腦中便迅速浮現跑步這件事。

反之,對於不常跑步的人來說,跑步地點無法讓他們想起跑步這件事。偶爾才跑步的人,地點和行為之間並沒有形成強烈的心理連結,這需要長時間在相同的情境下重複同樣的動作。

有趣的是,對於經常跑步的人來說,先閃過跑步目的的字詞,並不會加快他們辨識出「跑步」和「慢跑」。他們表示,體重或放鬆是他們跑步的動機,但目的似乎沒有成為這些重度習慣性跑者心理連結的一部分,「體重」或「放鬆」沒有讓他們想起跑步這件事。這和威廉.詹姆斯認為行動原因對習慣並不重要的論述不謀而合,也符合我一開始的研究發現:對於重複的動作,我們無法從人們的意圖和目標預測最後的行為。

反之,在我們的研究中,目地對於偶爾才跑步的人來說似乎很重要。當他們跑步的目的先閃過螢幕,特別能加速他們辨識出接下來和跑步相關的字眼。他們似乎很需要激勵自己去跑步,因此在目的和行動之間形成強烈的心理連結。對於偶爾才跑步的人來說,如果健身是他們的目的,他們看到「健身」一詞,便會想起跑步這件事。

看起來,目的和獎勵,對於要開始持續做某件事很重要,它們幫助我們在一開始的時候養成有益的習慣。

讓情境觸發行動

我們斷定,情境的提示能多快引起重複動作,這對習慣很重要,它讓跑者在感到疲累時也能繼續前進,如果他們花時間思考,很可能決定休息一天或選一條比平常要短的跑步路徑。當人們停下來思考,任何事都可能出現變化。

*作者溫蒂·伍德(Wendy Wood),社會心理學家。南加州大學心理學與商業特聘教授,歐洲工商管理學院(INSEAD)傑出客座教授。本文選自作者新書《習慣力:打破意志力的迷思,不知不覺改變人生的超凡力量》。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