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傍晚5點33分左右,『派翠克』突然開始發抖、抽搐、四肢緊握,5點42分停止呼吸,於5點59分心臟停止跳動,離開了大家……」
因為電解質不平衡,所以可能有抽搐的情形,或是也可能因為腦中神經傳導物質不平衡,會產生「臨終躁動」的現象,患者可能會很不安,扯管子,試圖下床。這時候也需要使用一些安撫甚至藥物的方式來處理,維持病人的安全。
陪他走完最後一哩路
李阿公的意識漸漸不清楚了,每天昏睡的時間愈來愈長,也出現了食慾下降、尿量減少的症狀。他的呼吸愈來愈喘,所以我們使用了嗎啡幫助他呼吸順暢一些。阿公清醒的時候,阿嬤會握住他的手,跟他說話,告訴他旁邊有很多他的小孩、孫子。
我查房的時候,阿嬤看著我,問我說:「是不是快到了?」
我點點頭,說:「這幾天,多陪陪阿公吧。」阿嬤也點點頭。
因為阿嬤一家人對臨終症狀有很好的認識,所以他們對即將來臨之事有所準備。未來幾天,我們看到李阿公的好多家人,都握住他的手,跟他說話,跟他說謝謝、說對不起、說我愛你、說再見……
民醫小提醒
1. 預估存活期是每個接觸臨終患者的醫師一定會被問到的問題,就好像把賭注下到賭盤裡一樣,沒人有確實的把握。永遠沒有辦法預測正確答案。
2. 學習如何辨識「臨終症狀」,例如:評估尿量、精神狀態、食慾、疼痛等等, 可以對親人的狀態有更好的掌握,並能了解到剩下的時間已經不多了,進而更珍惜寶貴的相處時光。
作者介紹│朱為民
1983年生,台中市人。家庭醫學╱安寧緩和╱老年醫學╱職業醫學專科醫師,現任台中榮總嘉義分院家醫科醫師、緩和療護病房主任。2016 TEDxTaipei 講者。亦是「民醫晚安。朱為民醫師」粉絲團版主。
喜愛閱讀、音樂及戲劇。多元關注台灣高齡化及善終議題。在安寧病房服務的時間當中,陪伴過許多病人及家屬走過生命的幽谷,也看過許多悲歡離合。相信每一個生命故事的背後,都會對社會上的每一個人有不同的啟發,因此用心把這些故事記錄下來。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四塊玉文創《預約。好好告別:人生最後的期末考,讓我們好好說再見》(原標題:揮之不去的疑問)
責任編輯/謝孟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