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寧病房,83歲的李阿公肺癌末期,醫護人員和家屬都知道他即將要離開了。但是,儘管家屬都有親人即將離世的認知,一個始終揮之不去的疑問仍然在他們心中打轉,沒日沒夜的翻攪他們的胃與神經。
「時間要到了嗎?會是什麼時候?會是今天嗎?」有一天查完房,阿公的太太,阿嬤從病房追出來找我,很小聲地問說:「醫生……你看……還有多久?」
最親的親人勇敢地把深藏許久的問題提出來,遺憾的是,沒有人知道答案。
預估存活期是每個接觸臨終患者的醫師一定都會被問到的問題,就好像把賭注下到賭盤裡面一樣,沒人有確實的把握。有時候我們依照所學的專業和過去的經驗,說:「可能、大約2個禮拜吧。」,但後來卻發現病人活了2個月,這種事常常發生。
每個人的生理狀態與疾病都不一樣,也許只有老天爺知道是什麼時辰。
於是,我跟阿嬤說:「阿嬤,我也不知道,但是目前看來,大概是幾天到幾週之間吧。」
阿嬤只好悻悻然地說:「是喔……」
如何辨識臨終症狀
不過,也並不是完全沒有方法教導家屬辨識「臨終症狀」,可以讓他們對自己親人的狀態有所掌握,了解到剩下的時間已經不多,進而更珍惜寶貴的相處時光。
正如同派翠克教我們的一樣。
「10月8日,保育員發現『派翠克』在棲架上同一位置休息少有移動,排便量也下降許多……」
排便量與尿量的減少,往往是瀕死症狀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臨終病人因進食減少,本身便量可能就不多。人體一天排出尿量至少需要500毫升以上,而臨終病人瀕死前1至2天的尿量往往小於這個數字。
「10月9日『派翠克』秤量體重為7公斤,較上週下降了300公克,精神不佳, 秤完體重後要上樹時有點無力……」
精神不佳,甚至意識狀態出現變化,也是臨終症狀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例如, 每天睡眠的時間相較於清醒時間的比例愈來愈高;或者,即使是清醒狀態,也變得分不清楚人事時地物等等;或者,陷入完全昏迷,那自然更是一個明顯的徵象了。
「10月10日上午保育員餵食『派翠克』代奶,剛開始牠仍會進食,但漸漸地喝代奶的意願降低,手飼樹葉也吃得很少……」
食慾下降與進食量減低,往往也是一個可以觀察的地方。但這個現象,在人類多半會比較早期就出現。
「同日下午1點10分,『派翠克』的呼吸次數一度上升到每分鐘120至130下(休息狀態約每分鐘10至15次)……」
許多病人與家屬最害怕的,往往是臨終前的痛苦,如身體疼痛、呼吸困難,都是非常常見的症狀。幸好目前有很多藥物與非藥物的治療方式,可以針對這些惱人的症狀做處理,因此多半可以得到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