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對許多人來說是日常調劑的必需品,不過你是否有注意到除了耳機裡那些被我們播放的音樂,走進餐廳、服飾店,其實都默默放著「背景音樂」。這一首首的背景音樂,都有店家精心策畫的巧思,透過音樂影響人的心情,甚至會影響你的行為和決定!接下來就一起來看看那些店家不說的音樂秘密吧。
透過語音、語法、詞彙等要素,人們組織出了「語言」,語言成為了人們彼此溝通、了解對方的其中一種工具。不過,你是否也曾聽人說過:「音樂也是一種語言」。透過節奏、旋律等的組合,你可以感受到作曲家在音符中所埋下的各種情緒,甚至有時候音樂能夠影響聽者的思維與情緒。
為何很少人在咖啡店放「大悲咒」?為何H&M總是放時下最流行的音樂?關於「背景音樂」對於人之影響的相關研究,國內外已經有非常多學者或論文、期刊對其進行研究了,有的人從心理學的人與環境理論角度出發,有的則從傳播、消費者理論出發。這些看似尋常的「背景音樂」,究竟能對人帶來怎樣的影響效果呢?
播你喜歡的背景音樂,竟讓人甘願「掏錢買單」?
依據學者Mehrabian與Russell的「人與環境理論」,消費者會在自主或不自主的情況下,受到環境的刺激而做出反應,這些刺激包括了燈光、聲音,以及音樂等。另外,學者Donovan與 Rossiter 也在1982年的一項實驗中,發現店內氣氛會影響消費者的心情。在構成店內氣氛中,音樂可說是最常見的,甚至在當代的餐廳、超市、健身房等空間中,想在這些地方找到一間沒有播放「背景音樂」店家,可說是有如大海撈針,非常的困難。
Mehrabian與Russell在1974年提出的M-R模型,被廣泛用來探討實體環境、顧客情緒與接近迴避行為之間的關係。該理論指出,消費者在接受上述提到的店內氣氛後,感情方面會產生變化,因而與行動產生連結,例如:接近行為(停留在店內、搜索店內、與店員對話、再訪)或迴避行為(離開商店、不與店員對話、不再造訪)。不斷變化的消費者情緒,是通過「愉悅」和「覺醒」(另外還有支配)這兩種感情的組合來表達的,愉悅指的是個人感覺好、喜悅、開心、或滿意在環境中;覺醒是指個人感覺興奮、刺激、警戒或活躍在一個狀態。如果在愉悅的情緒狀態下提高覺醒,則會增強接近行為,而如果在不愉快的情緒狀態下提高覺醒,則會使迴避行為增強。綜合上述,得知人會因為受到外部刺激(音樂、燈光、裝潢設計等),因而去影響心情(愉悅、覺醒兩個向度),進而產生接近或迴避的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