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一進史丹佛後就立刻發現,人人都心無旁騖,滿腦子只想著要努力爭取更多的獎項、贏得更多的讚譽,追求更大的成功,這讓她很苦惱。「甚至在介紹別人的時候,你的介紹詞還不能忘記提到他們過去的成就:這位是某某某,有過這些豐功偉業。」賈姬這樣分享道。
她覺得心力交瘁。但教授們告訴她,她必須更上層樓,而且事不宜遲,動作要快,才不會落在同學後頭。
「我的朋友們不是創辦全國叫好的非營利組織、羅德獎的得主(Rhodes Scholars,全世界著名的獎學金,具有「全球本科生諾貝爾獎」美譽)或被《富比士雜誌》提名為「『二十歲以下菁英』(20 under 20),就是奧運選手等級的運動員。我還有位朋友是加州最年輕的市議員,也是第三位獲得歐普拉支持的政壇候選人,而他才只是大二的學生而已!」
賈姬舉一個十九歲、要以大學新生身分申請獎學金的學生為例。這個獎學金會要求學生得提出未來進入研究所預計進行的研究計畫、打算選修的課程、畢業後要找的工作,他的十年規畫、計畫要解決的世界問題,以及這些方法可能產生的結果,此外還要描述屆時可以展現的多方面領導經驗。
「你被逼著去思考那麼遙遠的未來...這根本是一場汲汲營營、競爭激烈的的『老鼠賽跑』!」
卡蘿‧佩托夫斯基(Carole Petrofsky)是史丹佛大學身心健康促進中心主任,我和她一起開辦了史丹佛的第一門快樂心理學課程。
她向我解釋什麼是「史丹佛鴨子症候群」(Stanford Duck Syndrome)。表面上,學生們像一群怡然自得的鴨子,在陽光下悠然自在地划水,心滿意足地沈浸在成功的榮耀和喜悅中。
可是,如果你透視水面之下,會發現陰暗面就在那裡:鴨子們的雙腳得拚命划動,才能奮力保持浮在水面上,同時繼續前進。
卡蘿也分享了一位學生的故事。這個學生在上過第一堂快樂課之後來找她,說自己非得退選不可。我問她為什麼,她說,它跟我所學到的一切完全背道而馳。
我的父母告訴我,我必須成為非常、非常成功的人。等我逐漸長大,我又問我父母,我需要做什麼才會非常、非常成功,他們說就是要非常、非常努力。
隨著時間過去,我再問他們,那我如何能得知自己是否夠努力,他們說:「當你覺得自己在受苦時,就代表你夠努力了。』」卡蘿解釋說,這種心態就是史丹佛功成名就者的盲點,他們不斷專注在追逐成就上,而且相信本來就應該付出犧牲自己幸福的代價。
這種激烈的競爭不只發生在史丹佛或矽谷,而是無處不在。不管你是從事哪一行,都被鼓勵要不停在待辦清單上打勾,而且要不斷精進,放眼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