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台灣總有白目愛嗆別人「讀這個科系有什麼用」?他這樣分析背後的原因…

2017-06-29 16:51

? 人氣

因此,在客觀與主觀相較之下,客觀一定比主觀重要。任何一門學術之所以能長遠流傳,都是集體智慧的成果,而必須歷經現實與時間的考驗,才能證明它不是痴人說夢。因此,貿然說它無用,恐怕只是井蛙的意氣用事。但更重要的是,不可能有獨立存在的客觀,如果有,我們也無法知道(因為它既與我們無關,當然不可能被我們知道)。所以客觀絕對離不開主觀的表現,因此再高深的學問也必須透過人才能彰顯並精益求精。這,就是孔子所說的:「人能弘道,非道弘人」的真諦。簡言之,不是學問本來就對現實有用,而是因為經過「人」的實踐,這才讓「學問」變得有用。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因此,真正造成無用的,不是「這個」學問,而是去學習「這個」學問的「人」。有太多學問並不著眼於解決現實問題,但學習它的人卻可以從中開擴眼界、放膽想像,以把它轉換到現實日用之中。「理論科學」與「科技」的中介,固然是由「應用科學」來擔任,但由「理論科學」邁向「應用科學」的過程中,最大的轉捩點就是科學家的視域與想像力。

但科學家之所以能有開闊的視域與想像力,就是因為他長期沉浸、專注於科學之中;而「理論科學」雖與現實無關,但現實卻是科學家關懷之所在,所以他才能把理論與現實結合,並看到習以為常的現實還有另外的層面。例如同位素(Isotope)的發現,原來只是對原子的結構做更深層的認識(註三),並未著眼於實用。但以碳同位素為例,除了眾人熟知的碳14定年法之外,碳13就用在判定幽門螺族旋桿菌所造成的胃潰瘍(註四)。

因此下次再聽到別人問「讀『這個』有什麼用?」時,先別情急包而胡亂搪塞,也別動輒批評別人不禮貌地問了不該問的問題。該做的,反而是想想自己有沒有全心投入「這個」學問?又從中學到了什麼?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麼即便它無關乎實用,你,也能找到自己在現實裏的出路。畢竟,如果能在與現實無關的學問中,都能獨立思考而有所得;那麼在切身相關的現實裏,必然可以找到安身立命的所在。但如果對這個問題呈現動搖與疑惑,該檢討的,相信不會是學問。

備註:

一、本文所論,僅限於個人與學術之間的關係,排除因大環境動蕩的不可預測之因素,例如天災、戰爭……等。因其不可預測,自然不是可被討論的對象。

二、經濟學人智庫(EIU)在美國的2014思想領袖會議發表研究報告,未來5年到10年,科技衝擊將讓白領階級「自動化」,白領機器人(人工智慧)將逐漸取代中階工作者,除了讓年輕人的薪水無法增加,至2033年時,全球更將有電話行銷、會計稽核、零售業銷售、房屋仲介經紀等行業消失。

三、同位素是指同一元素下的不同原子,質子數相同,但中子數卻不同,造成化學性質相同,但物理性質、質譜性質與放射性轉變卻不同。

四、因幽門桿菌不耐酸,但它能製造「尿素酶」分解尿素,產生二氧化碳與氨;而氨則具有弱鹼性,使細菌得以存活。因此用碳-13 標幟於尿素分子中,若胃中有幽門螺旋桿菌,就會分解尿素,而產生帶有碳-13 之二氧化碳並呼出體外,進而可判定是否患胃潰瘍。

作者介紹|鄭吉珉

政大東亞所博士生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想想論壇(原文標題:讀「這個」有什麼用?──「有用」與否該由什麼來決定?)

責任編輯/林安儒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