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在不容許表達真實情緒的環境裡生活,人們只好假裝自己感受不到任何情緒,時間一久,卻真的忘了自己是有血有淚的生物。
男人不許哭?
分享一個關於我父親的故事。
我們家一直以來都是「吃飯配電視」:一邊吃飯,一邊看電視。孩子們嘰哩呱啦聊學校的生活,爸媽則聊聊菜市場的八卦。媽媽在廚房煮菜的時候,總會有人先在客廳的餐桌上鋪好報紙,接著打開電視、轉到大家最喜歡的節目,然後就定位,等待媽媽上菜。這樣的分工也算是我們家的默契之一。
記得是念高中的時候,我開始發現一個特殊的現象。
好幾次當電視裡的節目演到感人的橋段,父親就會默默地放下碗筷,起身離座,然後走到外面去。我總是很納悶:看了這麼久,終於等到精彩的部分,幹麼不看呢?明明盤子裡還有他最愛的滷虱目魚頭,為什麼不吃完呢?
問過父親幾次,他都說是去處理還沒做完的工作,或是「吃得差不多,出去散散步。」但是,那碗飯明明才吃到一半而已,真的有這麼多工作要做嗎?這困惑一直擱在我心上。
直到某年清明節到納骨塔掃墓,祭拜結束後,父親叫我們先下樓休息。我走到一半才發現有東西遺留在上面,又折返回去拿。快走到阿公的塔位時,我看到父親獨自站在阿公的照片前,雙手拿著香,小聲地說話,臉上還掛著眼淚。
從小到大,我幾乎沒有看過父親掉淚,我想,父親應該是不想讓我們看到他掉眼淚的樣子,所以叫我們先離開。
那一刻,我才終於理解:對於這個白手起家的男人而言,在創業、養家的過程中,他需要極大的勇氣和毅力,才能面對龐大的壓力與困境。再怎麼辛苦,他都必須撐住,這樣妻子、小孩才能有所依靠。
所以,他不允許自己脆弱,但是時間久了,卻慢慢忘了自己原來也會脆弱,忘了自己也有權利脆弱。
當脆弱不被允許
哭泣,在中國傳統的文化裡對男性無疑是一種丟臉、懦弱,難登大雅之堂的行為。而其背後所傳達出來的真正意涵是:男人不能脆弱。
類似的價值觀從小就如陰魂般無所不在地圍繞著我們:「跌倒不許哭,愛哭羞羞臉。」「男孩子不可以哭,打回去就對了。」「哭什麼?打起精神,撐過去就是一條好漢!」「別哭,這一家子都靠你。你要是軟弱了,妻小怎麼辦?」
像這樣,許許多多的聲音如同反覆播放的魔咒,在不同的成長階段,放出相對應的句子。
不論這些句子如何變化,它們都有共同的主旨:「一個男性應該要堅強,不該脆弱。」
但是,人本來就是充滿各種情緒的動物,即使我們再怎麼努力恪守文化施加在我們身上的期待,遇到難以承受的事情時,我們依舊會感受到與脆弱有關的情緒。感受到情緒,卻不被允許如實表達出來,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