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哦,名校畢業的喔?能力有比較好嗎?」
「年輕人有想法是很好啦,但現實社會不是你們想的這麼簡單。」
「對啊,人家就是優秀啊,哪像我們這種普通人…..」
在職場上,酸言酸語從來沒少過,而同事之間的羞辱甚至霸凌也屢見不鮮。
臉書上,天天都有人覺得自己被小人中傷。但是當你看見「小人」的臉書時,你會很意外地發現:原來他也認為自己被傷得不輕,底下甚至還有許多支持者的護航。發現這種現象,你會覺得這世界根本沒有天理。
你可能感到好奇:「為什麼有些人總是見不得人好、非得要背後捅人一刀?」
但是你相信嗎?
或許在這間辦公室裡,真的沒有人存著想要傷害別人的念頭。
那麼,這種「明明有人受了傷,卻找不到加害者」到底是什麼狀況?
想要了解這個現象,就得從人類的「求生」與「自我價值」談起。
人類求生存本能
求生存,是人們活在這個世界上最基本、也最重要的動力。為了好好活下去,生物會發展出許多能力來獲取資源,但是當資源有限的時候,如果想要確保自己的生存無虞,就得與其他人產生「競爭」的現象。
在人類的世界裡,這些資源像是:考試名次、錄取名額、公司職位、年度考核、晉升資格……等等。但人類擔心的不只是吃不飽的恐懼,還包括了如果「比輸別人」會不會自己就不被重用?面子要往哪擺?會不會被看不起?我會不會是個沒有價值的人?
簡單來講:「如果『比輸了』,我還是個有價值的人嗎?」
一旦你將這種與他人比較的結果作為自我價值的主要來源,你就注定開始一段辛苦的人生。你必須耗費許多力氣與他人競爭、獲得好成績,才能餵養你心中那一塊匱乏的空缺。
若一個人無法從內在、從其他地方找到自我價值感,當他的周遭出現優秀的人時,因為害怕失敗、擔心不如人,就會讓內在升起一股焦慮感。但這種人無法覺察這種焦慮感其實是來自於自己,跟他人無關。為了消除這種焦慮感,就會在有意或無意間透過語言、小動作來「攻擊」對方,試圖威脅對方的生存。
例如:
一、班上原本第一名的學生對於課業優秀的新轉學生感到敵意,到處放話說對方考試作弊。
二、主管對於屬下優秀的能力感到不順眼、覺得他愛現,透過各種方式企圖限制他的權限、阻礙他的好表現。
三、同事之間對於對方優異的能力感到敵意,覺得對方一定是後台很硬、或者透過不良的方式,才能在短短時間就獲得超越自己的好業績。
如果你問這些人為什麼要這樣想?他們可以提供你許多他們深信不疑的「證據」。你無法確定這些證據的可信度,但你可以相信的是,「競爭者」的確造成了他們心中的焦慮與不安,因而感到非常不舒服。但事實上,或許對方並沒有意願想跟他們競爭,但他們對於生存的焦慮、自我價值的不穩定,卻自動把對方設定成是自己的競爭者,然後採取敵意和攻擊的方式與之互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