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餐廳,一張大長桌擺在最顯眼位置,佔據大半空間?不必訝異,其實這是近幾年提及千禧世代用餐習慣或餐廳設計潮流,勢必會提到的共享餐桌(communal table)概念。看一件傢俱如何從功能性物件一轉成為餐廳招牌!
創新點:共享餐桌對餐廳而言,除了增加座位使用上的效率,還便於收集顧客回饋。對顧客來說,共享餐桌則是與陌生人開啟新話題的契機。
Le Pain Quotidien:以共享餐桌為企業核心的餐飲品牌
1990年誕生於比利時的Le Pain Quotidien(下簡稱LPQ)是以麵包店起家的餐飲品牌。最初因為創辦人兼廚師Alain Coumont找不到理想的餐前麵包(歐洲餐廳習慣在客人入座後遞上麵包),決定自己重現兒時踩在小凳子上望著阿姨揉麵團後誕生的好味道而創業。LPQ中文意思是「每日麵包」,但對Alain來說,這名稱不只是食物,更是一種生活態度。
他腦海浮現畫面是:「麵包在溫暖烤箱和香氣中誕生,朋友們圍繞著長桌分享美食,伴隨持續的交談、歡笑聲,人們自發性傳著果醬、奶油,這種氛圍下,時間似乎慢了下來。」為了重現兒時親戚、朋友聚一塊歡樂用餐的畫面,Alain租了一個僅36平方公尺的小空間,放進跳蚤市場買來的一張大長桌,配上自己揉製的兩種厚實發酵麵包,開始了小生意。
一開始,Alain是這麼形容自己的小店:「一張共享餐桌讓踏進門顧客無處躲藏,上面擺著商品麵包,望去活像是修道院食堂。」但後來的發展超乎想像,這張長桌成了舊朋友歡聚、新朋友互相認識的媒介,長度夠長能容納所有人,寬度又方便坐對面的人談話( Long enough for all to fit and narrow enough for all to talk.)。
截至2016年11月Alain已在18國開了超過235間餐廳,而回收木材製成的共享餐桌永遠是每一間LPQ店內裝潢重點,營造一貫的質樸、舒適氛圍。
從一件傢俱到餐飲界熱門詞彙
共享餐桌並非憑空誕生的全新概念,曾在法國歷史上作為展現社會階級平等的最佳象徵;德國啤酒屋(beer hall)、義大利家族經營小餐館(trattoria)等至今也有類似的併桌文化。
那為何共享餐桌會在這幾年引起風潮呢?普遍認為有兩大原因:
一是新世代人們渴望日常生活中和其他人有更多互動,積極尋找場所供他們社交、逗留,而餐廳因應此需求,利用裝潢中的大長桌將陌生人拉攏在一塊。
另一個原因則和智慧型行動裝置的發明有關,電影「擺渡人」中有段話說:「人與人之間的安全距離是122公分」,以往人們習慣和陌生人保持適當距離以享有少部分私人空間,這也是餐廳座位設計時的考量重點。但如今每個人都能躲進眼前發光的手機螢幕,跟千里之外的熟人聊天,反而想要跟身旁自然光下,有血有肉的陌生人說幾句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