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的文字訊息與網路社交,我們常常會習慣加入表情符號(Emoji)和貼圖來表達現在的心情及情緒。根據中國中國人民大學新聞與傳播系所的研究,用戶使用表情符號的情形相當普遍,單單臉書(Facebook)的每日使用量就有 50 億,IG(Instagram)也有約一半的內容都有表情符號,以下剖析此行為背後的三個心理學,快來看看吧!
從笑臉到多種表情符號
其實早在 1960 年代,情感符號「笑臉」(Smiley)就已經面世了,但它只是一個簡單的黃色微笑圖案,因為符號只有一張笑臉,所以並不適用在日常溝通,只能做為宣傳廣告和產品包裝中使用。
而隨著電腦的發展與即時通訊的流行,其符號才從一種表情發展成不同的臉部表情,甚至還包含了各種身體部位和活動,也就逐漸演變成現在我們所熟悉的心情(情緒)(Emotion)符號、表情符號,以及貼圖(Sticker)。
三種表情符號使用心理
不管是在手機或電腦,這些表情符號都能成為你我建立友好社交關係的溝通工具,而且它使用起來非常便利,因為就在輸入文字的介面中,所以會吸引人去使用。在挑選一個最能詮釋我們當下心情的表情符號時,人的內在心理一般可分為以下三種層面。
1. 表達情緒並助文字敘述
表情符號雖然不含文字,但它的功能或許更勝過文字敘述,因為大部分的表情符號能呈現多於一種情緒或表情,就拿很多人喜歡用的「哭笑不得」表情來說,它也同時可代表「喜極而泣」、「尷尬」或「不知道該怎麼辦」等情緒。
一般來說,我們習慣在開心或正面的時候使用表情符號,傷心或生氣時則比較少用,不過每個人對於表情符號的詮釋也不一定相同,且不同的組合運用也會有不同的情緒表現。值得一提的是,飲食相關的符號往往會有更深一層的情緒表達,若正確使用,其他非臉部表情符號還能彌補文字敘述的不足。
2. 表現人格特質但男女各不同
單憑一個人使用的表情符號,就能大略了解他的人格特質,這包括情緒穩定度、外向性、友善性、經驗開放性等等。雖然這樣的觀察和判斷並不為準確,不過至少能做為粗淺的人格觀察,避免在初次見面之時才發現對方跟想像中的不同。
更有趣的是,男女所使用的表情符號也有心理上的差異,若按使用的種類和頻率來看,通常男生使用的表情符號會比較多元,女生的使用次數則更為頻繁,選擇的表情符號也比較正面。不過,此現象也會因所處的環境而改變,在群組對話中,女生用表情符號的比例會比男生高;但若是私人訊息,男生的比例反而會提高。
3. 取代文字敘述但憂解讀不一
關於表情符號能否取代文字,成為一個新的語言,學者仍抱持一些疑慮,雖然它有語意及視覺修辭上的優勢,但它仍侷限於副語言的程度而已。多數情況下,表情符號需要搭配文字,才能構成完整的意思,個別使用的機會相較是少的。
使用者要留意,手機和電腦各別所顯示的表情符號可能不同,而即使是一模一樣的圖樣,因文化和價值觀的不同,對方也會錯誤解讀所傳達的訊息。這麼一來,亦會造成彼此的不理解,不僅降低溝通的效率,甚至破壞雙方的關係。
文/黎佳燊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Hello 醫師(原標題:貼圖達人是你?3個表情符號背後心理學)
責任編輯/柯翎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