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ri有求必應 新世代的聲控奴僕

2014-04-06 17:01

? 人氣

可與人類對話的人工智能,在近未來可能更加普遍(取自網路)

可與人類對話的人工智能,在近未來可能更加普遍(取自網路)

自蘋果(Apple)在2011年發布iOS系統的數位語音助理「Siri」後,微軟(Microsoft)也在Build 2014年開發者大會中宣布Windows Phone版本的數位助理「Cortana」,Google則早在2008年就推出了語音搜尋的功能。人類似乎對可語音溝通的人工智能寄予厚望,《2001太空漫遊》(2001: A Space Odyssey)中的HAL或《機械公敵》(I, Robot)中的VIKI則承繼了另一種想像。同時,心理學家也開始對在這些「數位朋友」相伴下成長的新一代孩童心理產生好奇與推測,甚至發現兩者之間會產生一種「主人─奴僕」的關係。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聲音具備人類想像


人類與機器互動的歷史久遠,但Siri等語音助理的出現具有獨特意義,關鍵就在於聲音。比起文字,聲音是一種更為內在的媒介,且帶有性別、年齡、沉穩或權威等特質,而這可能會導致用戶的使用偏好。例如,美國版Siri使用女聲,但英國版Siri為男聲,許多英國用戶因而抗議。目前在iOS 7.1的第4個測試版中,英國Siri也將可以選擇性別。


人類對於非人產生的聲音也會產生似人的情感反應,一個帶有性別歧視的例子是部分德國寶馬(BMW)駕駛人不樂意聽從女聲導航器的指揮。進化論學者解釋,自從人類擁有對話的能力以來,唯一的交談對象就是人類,因此我們並不需要發展出辨別人類與非人類對話的能力。直到現在,人類慣於對任何能對話的對象產生似人的錯覺。


機器人是新範疇的存在嗎?


研究兒童與機器人互動情況的發展心理學家卡恩(Peter Kahn)進行的實驗中顯示,兒童對人型機器人的道德感受介於人與機器之間。實驗中,90名9歲、12歲及15歲的兒童與人形機器人Robovie玩輪流猜謎的遊戲,但輪到Robovie時,便有人出面打斷遊戲,要求Robovie回到壁櫥中,Robovie則會表示不滿及悲傷。


大部分兒童在其後的訪談中,認為機器人Robovie受到了不公平的待遇,並認同它具有某些心理狀態(包括有智慧、有感受)。兒童們都知道Robovie是機器人,但也覺得它具有某些像人的特質。卡恩因而推測,或許某種新型態的存在正在形成,「一種非動物但具有人格的半自覺行動體」,一半是人類,一半不是。



兒童與Robovie互動(取自網路)

人機的主僕關係


這會對兒童有什麼樣的影響呢?麻省理工學院(MIT)心理學家托克爾(Sherry Turkle)擔心在真實的陪伴與互動不足時,這種半真實的機器可能對兒童來說已「足夠真實」,並建立出一種非真實社交的關係。


卡恩舉例表示,若一個人形機器人取代了保母的位置,朝夕相處下,它可能會成為兒童最好的朋友。但它是否應該完全聽從孩子的指示?這不會成為一種生硬的主僕關係嗎?如果不是這樣,一個機器人又該在什麼時候聽從或違背孩童的要求呢?


在卡恩的實驗中,他也發現兒童雖對機器人產生一定的同情,但並不認為Robovie具有自由,或是應該因其勞動得到相對的報酬。卡恩認為,對兒童來說,機器人像是某種「奴僕」。而在一個存在奴役與不平等的環境中成長,對年幼的心靈來說並不是一件好事。


同時,這些聲控機器人也為製造公司蒐集使用者資料。所有使用者詢問Siri的問題,都會傳回蘋果雲端進行分析,並保留至少2年。即使蘋果隱私權政策聲明不會「有意地」蒐集個人資訊,但並未充分定義何為「有意」。至少,就目前看來,Siri很難達到HAL的惡意,但恐怕也不能算是兒童的知心好友。



《2001太空漫遊》中的HAL(取自網路)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