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復後的欽世等人,重罪定讞入監服刑。父母則對欽世徹底失望,搬離住所,銷聲匿跡,與欽世從此一刀兩斷,不再聯繫。
得寸進尺的貪婪
無聊背後的存在空虛
「無聊」是當代常見的一種現象。
這世界發展出五花八門的方式,協助人們對抗「無聊」,除了各種遊戲機、線上遊戲之外,網路的各類聊天室、社群網站、影音網站、多元的電視節目、電影、大型購物中心、遊樂園……等,也都能讓人打發時間。
矛盾的是,越來越多的刺激,帶來的卻是更多的「無聊」。為了減少「無聊」,人們進一步追求更多的刺激,如此陷入無限循環。
心理學家珊迪.曼恩(Sandi Mann)觀察到,許多人因為無聊, 而惹出了各種麻煩,包括賭博、吸毒、情色、暴力等;有些人則是透過冒險的極限運動來驅散生活中的乏味;另外一些人則耽溺於美食或購物之中。
無聊其實和過度安逸有很大的關係。精神醫學家法蘭克認為, 無聊是一種存在空虛的特徵,當個人心理處在一種可怕的空虛狀態時,就會湧入填滿空虛的症狀,包括酗酒、憂鬱、犯罪、強迫症、過度縱欲、不怕死地冒險,而這是出於尋找意義失敗時的表現。現代人的兩難在於不再順從本能說必須做什麼,也不再聽從傳統教導我們必須做什麼,但也不知道自己想要做什麼。
含著金湯匙出生的欽世便是如此。富裕的家境讓他衣食無缺, 即使不工作也能過著優渥的生活,他不聽從父母師長的教導,認真向學培養一技之長,不知道也不去尋找自己的目標,過著遊手好閒、什麼享樂都想要,卻什麼努力都不想付出的空虛生活,放任自己成為欲望的奴隸,終至末路,還想拉家人陪葬。
得寸進尺的溺愛
史丹佛大學的社會心理學家強納森.費里德曼(Jonathan Freedman) 和史考特.弗雷澤(Scott Fraser)曾做過一個特別的研究。
他們讓研究人員假扮義工,向部分民眾說明該地區常出現交通事故,詢問他們是否有意願在院子裡豎立巨型的「小心駕駛」告示牌,告示牌非常大,大到會破壞住家和花園的外觀。結果,只有非常少數的居民同意。
接著,研究人員找了另一部分民眾,用同樣的理由,徵詢他們在院子裡設立一個不會影響住家與院子外觀的小型告示牌,結果多數的居民都同意了。兩週後,研究人員詢問同一批居民設立巨型告示牌的意願,有高達七五%的居民都同意了。
這就是「得寸進尺」,先由微不足道開始,再逐漸擴大的效應。
被要求的人一開始覺得這要求對自己沒有妨礙,又能助人,很容易就答應,面對隨之而來更大的要求,可能會因為之前助人的愉快以及正面的自我形象,而答應這個會影響生活的要求;而提出要求的人,可能也會食髓知味,胃口越來越大,認為對方理所當然要答應自己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