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如果不曾心懷期待,當好事發生時,你的生活處處就充滿驚喜。」 聽起來好有道理哦,差點就被說服了呢。
有時候我不知道該不該「期待」。
我不知道在考試結束以後該不該期待高分,不知道生日的時候該許什麼樣的願望,不知道在一年快要結束的時候該不該期待來年的好運氣。
因為我不大擅長處理「失望」這種情感。
人們經常會說,「你如果不曾心懷期待,當好事發生時,你的生活處處就充滿驚喜。」或是,「期望越大,失望越大。」在我狀態很糟糕的一段時間裡,我對這些論調深信不疑。
於是我這麼踐行了。我覺得「無欲則剛」,我覺得我應該「不為所動」,我覺得當我把期待縮到最小,我也能跟著變小,苦難的石塊從岩壁上落下來,我都能靈活地躲避。
但是,我並沒有因此變快樂。我甚至變得更糟了。
縮小期待這件事可能有許多個好處——令人更現實、更理智,但這些好處裡,可能並不包含使人快樂這一項。
無論結果如何,心存期待的感覺本身就令我們快樂
如果總是避開期待的話,某種程度上來說,我們也總是在避開快樂。
Lowenstein等人進行過一個有趣的研究,在研究中他們讓被試挑一位他的夢中情人,這個人可以是明星,可以是任何人,並想像自己同這位夢中情人接吻。接著他們要求被試說,在一定會得到這個親吻的情況下,你現在要花錢指定這個親吻送來的日期。
你最想要這位夢中情人甚麼時候來吻你?是現在,是三天后,是一個月後,還是十年後?
結果發現,人們最希望在三天之後獲得這個吻。
因為如果這個吻現在立刻就送到唇邊,還不及回味,它就結束了;如果要等十年才能吻到那個人,聽起來怪浪漫的,但是誰還能確定十年後自己還想要這個吻呢。
但三天,三天的等待是最棒的。在這三天裡人們可以盡情想像與這個人親吻時的心情和場景,彷彿自己和這個人接吻了整整三天;再加上一些坐立不安和躍躍欲試,花錢買這樣的三天,實在太值當了。
就像網路遊戲裡那些定時上線的獎賞任務,偶像團體回歸時一個接著一個的預告,和每周定時上線的動畫和連續劇,在獲得這些結果之前,處在對它們的期待裡的我們,實際上都是幸福的。
人們願意花錢購買這樣的期待,因為這些期待本身就讓人們幸福。
無論成功或失敗,擁有許多期待的人總是更加快樂
Margaret Marshall和John Brown的研究發現,擁有不同的期待值的人,也擁有不同的歸因方式(attribution style)。
當一個人總是充滿期待,那麼當他的期待成真時,他通常對眼下的局面採取內部歸因。即,考了高分,他更傾向於認為是自己努力了;戀愛成功了,他更傾向於認為是自己討人喜歡;升職加薪了,他更傾向於認為是自己能力夠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