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際交往中,我們都期待可以被溫暖的對待,但實際上,每個人對溫暖的感受和耐受是非常不同的。
比如一個在熱鬧的大家庭中長大的人,有可能他習慣的溫度是高溫的、熱情的,人與人之間充滿了彼此關懷和照顧,甚至是彼此的邊界會因照顧而被模糊的;而一個在人際疏離的環境中長大的孩子,他可能更習慣的方式是各自照顧自己,甚至在某些時候,他可以不被別人看到,只是窩在自己的空間中,享受只屬於自己的世界。
對於習慣於熱鬧的人,他可能無法忍受獨處的寂寞,對於習慣於孤獨的人,他又可能會恐懼於人前的展露自己。
如果這兩種不同類型的人相遇時,有可能會發生什麼呢?
有可能被相互吸引,因為他們可以從對方身上感受到與自己不同的東西,那就像是自己身上失去的部分,他們可以從對方身上找回它;也有可能會彼此厭煩,因為對方身上的這些東西,他們自己太不熟悉了,不熟悉就會讓他們感覺嫉妒、失控或者無法應對,所以他們也想逃離開那麼不舒服的體驗。於是,衝突就這樣發生了,既羨慕,想走近和擁有,又恐懼,想逃離和拒絕。
人生的痛苦,大多是來自這樣的衝突性體驗。
如果我們在生活中,遇上這樣對溫度的期待完全不同的人,又該如何與之相處呢?
首先我們要知道,每個人的成長經歷不同,對世界的理解不同,所以,他可能與人相處的方式與我們完全不一樣,不一樣不代表是錯的。只有當我們意識到這件事時,我們才有更多的心理空間去接納別人的想法、做法是與我們不一樣的。這是非常重要的,很多父母與孩子之間的衝突就來源於,他們無法允許彼此成為他們自己原本的樣子,當試圖讓對方變得與自己一樣時,失望與衝突就產生了。
當我們有能力允許對方與我們不一樣的時候,我們就要做接下來的第二件事,去理解對方的期待和需要是什麼。我們之所以要去適應對方,而不是要求對方適應我們,是因為我們去改變別人實在是太困難了,所以,如果我們想與別人建立關係,想去表達對對方的關心和愛護時,我們就需要試著去理解和適應對方,而不是讓他們順應我們。我們去理解對方的方式,可以是去詢問,也可以來自我們在與對方接觸過程中的感受,還可以是來自經驗的積累。只要我們可以抱著尊重和接納的態度去與對方接觸,我們就有機會搞明白他的需要。
當我們理解了對方的需要之後,最考驗我們的部分就開始了:我該以什麼樣的方式,什麼樣的溫度,與對方相處?對於在不同溫度中長大的人,他對於溫暖的體驗會有非常多的不同,應對的方式也會有非常多的不同。
對於喜歡高溫的人,稍微的遠離都可能被他感受為被忽略;對於習慣於低溫的人,溫度稍高就會嚇到他。